“与生命相约”2013清明音乐诗歌集体公祭仪式
人民网北京4月1日电(记者 谷欣航 于红林)4月1日上午9时,2013“与生命相约”大型音乐诗歌集体公祭活动在长春人文纪念园举行。长春市民政局局长徐连东、长春市殡葬协会会长王世田等领导以及近千名长春市民参加了公祭活动。
此次活动是继3月31日“微思念风筝寄语”活动后,长春市2013年清明节系列文化活动的第二场。其一大特色是创造性地融合了鲜花、音乐、诗歌、家书等现代元素,为百姓搭建2013“与生命相约”集体公祭平台。
今天的长春天朗气清。在圣人孔子雕像两侧,矗立着镌刻有近千位逝者姓名的公祭墙。活动开始前两个小时,就有逝者家属纷纷来到活动现场,伫立在公祭墙前,找寻亲人的名字,并在天堂家书上写下对已故亲人的寄语。
活动中,音乐与诗歌贯穿全场,也是本次系列活动的亮点之一。在六位琴者空灵的筝乐中,由主办方领导现场朗诵的原创诗歌作品《与生命相约》,引发了许多逝者家属的共鸣。他们中间,大多手捧菊花、饱含热泪,微闭双眼默默聆听。最后,大家纷纷祭拜逝者,并将天堂卡片投递到时空信箱,遥寄对已故亲人的思念。
在前来祭拜的逝者家属中,有一位耄耋老人,颤抖地拄着拐棍,在女儿的搀扶下,良久凝望着公祭墙。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父亲今年91岁了,身体不好,却坚持过来参加这次公祭活动。她的母亲去年离世,离世前的心愿就是将骨灰洒入大海。她还陪同父亲专程赶赴海滨城市大连完成了母亲的遗愿。
逝者亲属手捧菊花寄托哀思
古稀老人矗立公祭墙前寻找已故亲人名字
据长春市殡葬服务中心主任刘学敏介绍,本次活动吸取了集体婚礼的理念精髓,是集体葬礼的转型,既节俭、又文明环保,起到了良好的引领作用。当然,若要实现文明祭祀常态化,需要百姓积极参与和舆论的大力引导。此外,这些集体祭祀活动属于公益性质,不收费,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广大市民的参与热情。长春市会把这项活动持续地开展下去,达到百姓抛弃陋俗、参加集体追思的愿望。
“有了好的开端 就不愁拥有美好的未来。”吉林省民俗协会理事长施立学如是说。“清明祭祀上坟烧纸大概从春秋时代就开始,有3000多年的历史,要想瞬间改变传统确实很难。但慎终追远的形式有多种。我们采用了音乐、诗歌、公祭墙、放风筝、郊游等形式,使清明在和谐温馨的气氛下进行,适应了万物皆清而明,且使人们在祭祀活动中明心智,沿着先人的足迹前行,实现了和谐文明祭祀。”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