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听书观众抢回来--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把听书观众抢回来

2013年03月08日04:03    来源:大众日报    手机看新闻

  2月22日,下午两点多,惠民县城西南的淄角镇东杨村,东路大鼓传承人周金山老艺人正在说书。

  73岁的老艺人周金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大鼓的唯一传承人。其父周胜魁是东路大鼓的著名艺人,被人赞为“周氏东路”。1958年周胜魁病故,周金山便成了东路大鼓的唯一传人。

  演出尚未开始,村委会大院里就已经聚集了五六十个前来听书的群众。观众以五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鲜有年轻人的影子。按照胡集书会的传统,艺人到村里说书,要说四天五晚上,共十三场书。所以才有了“不图宅子不图地,图的是胡家集一年那十三台子戏”的民谣。意思是说闺女愿意嫁到胡集去,不图别的,就是图的可以听书取乐。但是近些年情况稍稍有了变化,正月十二的胡集书会之后,艺人到村里只需说四天八场的书。今天这场书,是周金山的第二场书。

  据介绍,胡集一带自古就有请书、听书的传统。以前艺人在胡集书会上撂地说书、登台献艺,各村里派人去书会上“请书”,要是哪个村里请不起艺人来村上说书,那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儿。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穷得都请不起个说书的了。”可见胡集一带请书风气之盛。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胡集书会一度衰落。

  2006年,胡集书会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当时滨州市惟一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了保护传承胡集书会,胡集镇政府开始实行“政府买单,送书下乡”的政策,凡参加胡集书会的艺人,如果在胡集书会结束前仍无人雇请,则由政府出资,请他们到附近村演出。

  今年的胡集书会,就有来自全国的100余档艺人说书献艺,30多种曲种同时亮相。其中,艺人增加了40余档,尤其是外省市的艺人达到60余人,为历届之最。

  周金山老先生曾在2008年的时候来过东杨村说书,这次本已被胡集镇政府安排到别的村说书,东杨村村委经过协调,又把他请到了这里。这在胡集书会上绝无仅有。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即使出台了“政府买单,送书下乡”的政策,也出现了有些村子不愿接待艺人的现象,原因是群众对于曲艺的需求已经淡化了。前来听书的群众以老年人为主,农村的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对于曲艺的需求,各种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使说书成了一种与时代脱节的艺术形式。曲艺市场的日益萎缩,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周金山说,“‘文革’前,胡集一带说书风气还是很盛的,往往不等到正月十二的大集,好的艺人就已经被人请走了。”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路大鼓的唯一传承人,他对于传承曲艺有着很强的责任意识。2009年,周金山在滨城区成立了东路大鼓书院,培养年轻的曲艺演员学唱东路大鼓,学员年龄从十几岁到四五十岁不等,目前正在加紧排练,为参加今年的十艺节做准备。“东路大鼓必须要传承下去,不然就要断了啊!”说到此处,周金山老人的表情变得凝重了。

(来源:大众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