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表现场“拉票”说起--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从代表现场“拉票”说起

2013年03月05日07:06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本报评论员 李龙

  北京观察

  本报评论员 李龙

  昨天广东代表团按照法律规定讨论和提出议案,本报记者直击了人大代表热闹的拉票场面。为了能让自己的建议作为议案提交,代表纷纷在现场为自己“拉票”,以求获得30名代表的联名支持。而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市长陈建华也主动为代表支招,传授拉票“秘笈”。代表们施展浑身解数,有以情动人的,有以理服人的,有以话题引人的……其目的只有一个:让自己的议案能提交大会。

  代表们带着民众的重托来参加两会,就是为了让民众的声音能传递上去,进而得到回应。因而,争取能向大会提交议案,是代表的职责之一。事实也表明,谁能沉得下去,谁调研得更用心,谁更能反映民众的心声,很显然谁就能获得民意的支持。纵观那些最终被成功提交的议案,无不如是。现在离议案截止日还早,相信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内,代表们还会为自己的建议而忙于拉票。

  拉票的代表情真切切,签名支持的代表也是三思而落笔,毕竟你把自己的代表号签了上去,就等于同意他的建议,议案中也就有了你的态度。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明生大师的“这个讲得好”、钟南山院士的“我对那个修改《收养法》感兴趣”……与其说是被拉票者所感动,倒不如说是对议案本身表示了自己的关切。

  忙拉票一方面是代表履行职责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对代表议案本身成色的检验。因而,对于那些质量不高、意义不大、不能反映民众真实情况的建议,我们乐见被拉票的代表敢于说“不”。代表也不是全才通才,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了如指掌,因而对那些自己不了解的领域、对那些自己没有关注过的议案,大可以拒绝签名附议支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千万不能因为同是人大代表,就抹不开面子,对其他代表拿上来的议案,在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了解的情况下,就随随便便地签上自己的大名。这既是对代表身分的不负责,也是对民众的不负责。

  话又说回来,从本报记者这几天的“泡会”体验来看,两会中的“微元素”无处不在,从代表委员议案、提案的电子化,到记者随时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平台”报道两会动态,再到代表委员和记者相互“微关注”……新媒体的出现无疑给两会搭建了更多的新传播平台。那么代表能否将自己的议案提前在“微平台”上晒一晒,让公众也参与进来呢?通过这样的互动,可以将公众的意见补充完善到自己的议案中,从而提高自己的议案质量。只要议案真正关注民生、为民所言……被拉票的代表们有什么理由拒绝为之增加一份力量呢?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