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银川3月3日电(记者 赵国华)“小伙子,你好!我是你采访过的那个农民剧社的社长。听说我们上报纸了,我不会上网,不知道是哪期报纸。你能不能帮我找找,谢谢啊!”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老者的声音。面对一个20多岁的晚辈,他显得太客气。
他叫杨凤梧,74岁,宁夏中宁县新堡镇“夕阳红”农民剧社的创办人。在不久前的采访中,记者结识了这位老人。当时,剧社正在一个村庄的戏台上表演秦腔,杨凤梧满头大汗地忙前忙后。他健谈爱笑,说起“夕阳红”农民剧社的件件趣事,如数家珍。
剧社成立6年来,演职人员由最初的几个人已经发展到现在的30多人,自编自演秦腔、快板、小品、歌舞,走到哪里都是掌声不断。他们进社区、走乡村,演出总数超过400场,仅去年就有80多场。与此同时,剧社还多次在各种大赛中登上领奖台。
“这是一群真正的艺术家,默默地活跃在最基层的草根‘艺术家’。”采访中,一位年轻人感慨地说。的确,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由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士兵、工人和农民“五老”人员组成的剧社,平均年龄将近60岁,最大的成员已近80岁。与他们多年来的走街串巷、屡获殊荣相比,“夕阳红”的知名度显然不够。
“我们不需要名气,也不需要多大的报酬。当初加入剧社,就是为了发展自己的爱好,过年过节给老百姓带来一点快乐。”“夕阳红”成员之一、71岁的时淑珍老人说。
也许,我们被很多艺术名家感动过,为很多影视明星呐喊过,也记住了一个又一个光鲜的名字。然而,我们可能忘了,在那些农村的大戏台上,还有很多像“夕阳红”一样的草根演员。化妆、服装,他们自掏腰包;赶车、误餐,他们毫无怨言。即使有记者来采访,拍下了他们略显拘谨的笑容,他们也看不到,因为他们不会上网。
广大的基层文化舞台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虽然,这些“夕阳红”不是为了掌声而来,但他们应该得到掌声和鼓励。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