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作了喜剧经典--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他创作了喜剧经典

2013年02月14日15:19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许朋乐

  今年是著名导演鲁韧诞辰100周年,在筹备有关纪念活动时,常有人问我,“鲁韧是谁?他拍过什么片子?”我没有正面回答,只是不经意地问他,“你看过《今天我休息》吗?”他忙不迭地点头,“看过,看过。”我又问“《李双双》看过吗?”他又是一阵点头。当我告诉他鲁韧就是这两部名片的导演时,他给我的感觉是震惊和羡叹。我从他的目光中找到了一种欣慰。我想,一部经典能跨越时空,经演不衰,被几代观众所钟爱所铭记,这是对已故创作者最好的纪念和缅怀。

  《今天我休息》《李双双》是我十分喜爱的电影,数十年来,从影院到屏幕、影像制品,我看过N遍。影片以真实的人文环境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淹没了喜剧表演的痕迹,呈现的就是生活中的一个场景一段故事,演员就是你所熟悉的普通人。整部影片庄重诙谐、严谨细密,喜而不媚,闹而不俗,观众发出的笑是由衷的会心的,流露的是真情实感。我曾经采访过张瑞芳老师和仲星火先生,他们共同的体会是,导演鲁韧是位对艺术精益求精、对工作兢兢业业的艺术家,他不仅自己做足了功课,还要求演员要下生活,走入角色的生活场景,叮嘱大伙不能走马看花,也不能蜻蜓点水,要实实在在沉下去,泡在里面,从细枝末节开始学,掏心掏肺地学。正是这种长时间的浸泡,让人物泡出了味,使影片泡出了色。瑞芳老师说,拍戏时打打闹闹全当真的,有时张口大笑舌头都伸出来了,吓得导演赶紧叫停。两位老人告诉我,那个年代,拍喜剧片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拍不到火候效果出不来,过了头又很容易触及政治底线“丑化劳动人民”而惹事生非,因此鲁导在艺术处理上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即便如此,李双双这样鲜活真实的人物形象依然被某些人套上“中间人物”的帽子,让导演担惊受怕,文革时挨整受批;不过,因为崇尚鲁迅先生“韧性的战斗精神”而改名“鲁韧”的吴博先生依然对喜剧情有独钟,“文革”后还是奉献了《车水马龙》这样充满生活气息和喜剧品味的农村片。

  我和鲁导演有过一次“零距离”接触,话题就是《车水马龙》。他告诉我,从《李双双》到《车水马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他一直关注着农村和农民。这种关注缘于他参加土改和下乡蹲点的感同身受,他还在南通乡下做过基层工作,太了解农民的甘苦和企求,他盼望国家富强,能让人民尤其是农民过上充满笑声的好日子。在亲眼目睹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带来的农村巨大变化后,他油然萌生了创作农村题材、展现农民生活的冲动,他亲自参与《车水马龙》的编剧,并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河南农村完成了这部影片。他说选择摄制组每天每人只有一碗水用来刷牙、洗脸、洗脚的穷乡僻壤来拍摄这部影片,为的是追求环境的真实和生活的质感,突出农村改革的重要。他的言语透逸出宽厚耿直、豁达沉稳,还不时地引用马列和毛主席的一些论述,我想难怪人们会称他“鲁马列”。提起《今天我休息》《李双双》这两部在中国喜剧电影画廊中奠定了无可撼动地位的影片,他很少谈及自己,把更多地功劳和赞誉给了张瑞芳和仲星火。他谦逊好学、重情讲义、知恩图报,在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时多次提到著名导演沈黄佐临、沈浮这些老大哥的帮助和扶携。是他们热情地将他引入电影界,并指点他一步一步成长、成熟。他直言,没有这些前辈的关心和关怀就没有他的今天。咱能不好好干吗?

  他没有食言。他以“韧性的战斗精神”,辛勤耕耘,孜孜追求,干出了成绩,拍出了历史和观众公认的经典。他的作品、他的贡献永远镌刻在电影的丰碑上。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