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表达新春祝福最直接的形式,耳熟能详的拜年话“过年好”亘古不变,可拜年的方式却不断在花样翻新,从登门作揖到电话拜年、网络拜年,由电报、贺卡拜年至短信拜年,再到今日的微博拜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中国人的拜年方式悄然变迁。
□改革开放初>> 拎着糕点拜年
不少老年人还记得改革开放初期的拜年方式,那时候的拜年就是走亲戚,而且一定要带礼品。春节前,大家都开始计划着忙活,做好吃的、买糕点、按照远近生疏安排走亲戚的顺序,如果亲戚家里有小孩,还需要带点糖块。
春节之前的忙碌最能体现过年的气氛,大家在厨房里蒸馒头、做炸糕,而且这些吃的也都会送给邻居、亲戚。从大年初一开始,人们便提着这些自制的食品,还有从商店里买来的糕点、糖果等,孩子们也都换上了漂亮的新衣服,挨家挨户串门拜年。
□上世纪90年代>> BP机传递“521”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电话在中国家庭中逐渐普及。“爸妈,过年好。”两地分别的亲人之间通过一根电话线,相互诉说着想念之情。电话拜年普及后,也为很多无法登门拜年的人提供了一个简单的平台。
到上世纪90年代,BP机走入了中国人的生活,新年祝福便在“嘀嘀”的响声中传遍神州大地。传呼机拜年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能说出一些平时不好意思说的话。而除夕晚上,是传呼台最繁忙的时候,经常是要拨打好几遍才能接通,有时候人工台接不通,一些聪明的年轻人便用数字变成代码,如3316、521等,然后用自动台进行传呼,收到的人自然心领神会。
□10年来>> 短信段子满天飞
手机的出现,使短信拜年成为近10年来中国人最重要的过年问候方式。最早的时候,短信拜年主要靠“原创”。后来,一些文采飞扬的人精心编制了“段子”发给亲朋好友,接收者一看说得好,便又转发给自己的亲朋。于是,专门“炮制段子”的短信写手便应运而生。
发短信的人有时甚至不用自己动脑措词,转发一条别人发来的,借花献佛,方便极了。也有些人收到的短信千篇一律,基本上就是转发别人的短信,换一个名字就直接发过去。虽然这些短信被很多人认为没有任何意义,但当除夕夜,家人都收到祝福短信,而你收到的短信较少,或者是以往给你发短信拜年的朋友突然没发,这时候肯定会有一种失落感。
□如今>> 微博拜年@明星
如今,有了智能手机之后,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上QQ、玩微信、刷微博,于是短信这项功能似乎受到了冷落。从2011年春节开始,不少年轻人开始使用微信拜年,只要对着手机说上几句祝福语,然后按下发送键,一条祝福的微信便成功送出。仅十几秒钟,千里之外的朋友就回复了微信。
随着微博的兴起,更多的人开始在微博上记录自己春节的心情、状态、祝福,而且在发布每条微博之前,大家都喜欢@一下亲朋好友,这种情况下不但抒发了自己的情绪,还给亲朋好友拜了年。
在微博上拜年,不但能给自己熟知的亲朋好友送祝福,而且还可以将祝福送给全国网友,包括自己喜欢的明星。很多媒体也开通了微博送祝福的平台,在送祝福的同时还可以抽取大奖,真是一举两得。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