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叙事,何以又落窠臼?--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事故叙事,何以又落窠臼?

2013年02月05日02:28    来源:长沙晚报    手机看新闻

漫画 朱慧卿

  然 玉

  3日,河南某媒体对连霍高速事故的报道被网友大量转发,网友总结称,该报道共1300字,其中有1134字为表扬河南省委省政府如何辛苦工作,没有出现一次伤亡人员或家属的名字。(2月4日《新京报》)

  不合时宜的文本措辞,让一篇寻常不过的报道推到了风口浪尖,饱受舆论炙烤,言其“借悲剧表功”,谄媚、冷血等等。当然,此类事件,公众早已经历多次。遗憾的是,一次次的炮轰,仍未能让“事故叙事”学会轻重分明、温暖节制……总有叙述者不幸掉入同一个窠臼,即便那副冰冷无情的模样并非出于本意,但其所造成的伤害和所引发的反感,却是真实的。

  无疑,这篇千字塌桥报道是又一个失败的样本。全文1300字,竟有1134字表扬各级官员,俨然将“事故说明”变成“点名表彰”。轻重失当若此,又怎会不招来漫天口水?此般行文路数,全然不见对生命的尊重,只有对公权者的周全讨好。立场失衡,视角偏颇,对那些焦急等待消息的民众来说,简直是在挑战容忍底线。大家的基本判断是,当官话套话霸占篇幅,必有众多真相和细节被忽略、被掩埋。

  这一吊诡的现象,实则源于职能者试图操控民众情绪的心理:尝试放出各种所谓的“正面信息”,来冲淡事故引发的悲观、抵触情绪。在该思路中,民众正常的情感宣泄被视作需要提防和引导的对象;而毫无实质的官话、套话,则被误以为是可以“安抚人心”的麻醉剂。但从现实反馈来看,这不仅无助于“管理”民众情绪,反倒进一步激起民众的反感。事实上,每每事故之后,频繁出现的“高度重视”、“坐镇指挥”、“重要指示”等等大词,已然失去了文字的生命力,而退化成一种程式化、台面上的表达,鲜有人文精神与情感温度可言。

  公众对此类报道的一致声讨,也是在重申着某些被模糊的规则。其一,民众因事故而产生的情绪波动,必须被理解、被尊重;其二,官方、媒体在关于事故的叙事中,理当以呈现事实、关注当事人和安抚死伤者家属为先,而不应过度尝试操控民众情绪;其三,事故之后、责任认定之前,急不可耐地“自我表功”是可耻的。因为众所周知,事故发生之后,救援不过是应尽的一种责任,并不值得过多的夸耀。

(来源:长沙晚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