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和平 实习生 王震寰
春节临近,返家的脚步声不断趋紧。然而,在岳麓区望岳街道谷峰村所在的租地,来自湘乡市的刘建桥不但排不出回家的日程表,伴随着春节临近反而更加忙碌。“春节期间,米粉的需求量会更大。现在长沙城区三分之一的米粉是从我这里送出去的,怎么不忙呢?”面对记者来访,昨日,刘建桥朴实的话语中彰显的是成就感。
创业
携3万元借款租房开小作坊
高大的个子,干练的动作。记者眼前的刘建桥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能干。“长沙人喜欢吃米粉,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老家就有很多人在长沙做米粉。做米粉成了我们那一大特色活。”提起结缘米粉,刘建桥微笑着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40多岁的刘建桥老家在湘乡市农村,高考落榜后,带着几分失落感,他做起了水果生意。“反正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不愿意呆在家种田,做米粉是乡邻们大多的选择。”几番折腾,刘建桥最终选择学着做起了米粉。
“做米粉门槛不高,1993年借了3万元钱,和爱人就来长沙租房做米粉了。”20年前走出乡村背起行囊闯荡长沙的一幕,刘建桥至今记忆犹新。在当时属于城郊的岳麓区学堂坡小区,刘建桥和妻子租下民房,购了设备,米粉加工的小作坊很快开始运作。
打拼
停电了推10多小时石磨供粉
“米粉加工大多是体力活,白天买了米,浸泡好以后,晚上就开始加工,凌晨就得赶紧送往农贸市场或餐馆。”刘建桥说。最开始,他和妻子打理的小作坊一天能加工两三包大米,送货点大多在河东的城区,一辆脚踩的三轮车就是夫妻俩的运输工具。
米粉是不少长沙人喜欢的早餐,为保障供应讲究诚信,刘建桥和妻子没少吃苦。“有一天突然停电了,到晚上也没来电,电动设备用不了,供货点每天凌晨在等我们的米粉做早餐。没办法,我和妻子临时用手工石磨推,10多个小时才磨完。”为确保新鲜米粉供应,刘建桥和妻子没少昼夜拼体力活。在湘江橘子洲大桥,装着沉甸甸米粉的三轮车实在踩不动了,夫妻俩一步一步推着上大桥。
由于讲诚信,口碑好,刘建桥的米粉销售逐年增加。1997年到现在,有了一定经济积累的刘建桥,先后两次在河西租房办米粉厂,实行生产线作业后,米粉产量成倍增加。
创新
推包装袋现金设奖把关“良心粉”
目前,刘建桥的米粉加工已由开始的“夫妻档”变成现在的20多人团队,销售已覆盖长沙城区的各大品牌超市和大型农贸市场,他也是不少酒店和品牌餐饮店的供货商,已占据长沙城区米粉市场约三成的份额,他也因此被大家称为“米粉哥”、“米粉大王”。
“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关注,米粉这个特殊行业也越来越抓得紧。不管怎么样,做米粉就是做‘良心粉’,一定要确保大家吃米粉吃得放心。”刘建桥如是说。为此,他生产的米粉在长沙米粉业第一个推出包装袋,第一个在包装上承诺:凡发现自己生产的米粉含防腐剂者,一旦经核实无误,即奖励现金5000元。
同题问答
记者:对长沙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刘建桥:长沙人最爱吃米粉。
记者:新年最大的期待是什么?
刘建桥:2013年,希望自己正在筹建的新厂房能盖起来。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