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我国在境内再次进行了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这是中国第二次进行陆基中段反导拦截试验,上一次试验是在2010年1月11日。当时有分析认为,此举暗示我国已初步掌握反弹道导弹技术。
此前,只有美国曾明确表示成功进行过陆基中段反导试验,美国当地时间2013年1月26日下午,美军在加州海岸范德堡空军基地成功试射了一枚陆基拦截导弹。
陆基中段反导弹拦截技术由拦截器、传感器和战斗管理系统组成,用来对敌方弹道导弹进行探测和跟踪,然后从地上或海上发射拦截器,在敌方的弹道导弹尚未到达目标之前,在其飞行弹道中段,也就是太空中对其进行拦截并将其战斗部分摧毁。
反导弹拦截技术按发射地不同可分为陆基、空基和海基。按拦截时机不同则可分为三类:一是“助推段”防御系统,一般是导弹发射后、尚未投放弹头的数分钟内进行拦截;二是“末段”防御系统,指在来袭导弹进入大气层并即将击中目标时,对来袭导弹进行拦截;三是“中段”防御系统,拦截范围是以上两者之间的广大区域,对脱离导弹弹体后尚未再入大气层、处于太空真空飞行状态的来袭弹头进行拦截。
中段是弹道导弹飞行高度最高、速度极快的一段,远程弹道导弹的中段是在大气层以外飞行。根据当前导弹技术水平,只有大推力陆基导弹才有能力拦截中段飞行的弹道导弹,而舰载防空导弹受到舰艇吨位以及导弹、雷达性能限制,还无法拦截中段飞行的弹道导弹,陆基中段反导弹拦截技术的系统组成庞杂,技术难度极高,因此我国这次进行的陆基中段反导弹拦截技术试验意义重大。
2010年陆基中段反导弹拦截技术试验后,在当时的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说:“(2010年)1月11日,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此次试验不产生滞留空间轨道的碎片,不会对在轨航天器安全构成威胁。”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