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南越宫苑,是奇花名草、珍禽异兽的集萃之地,堪称岭南最早的自然公园。此为南越国宫苑复原图。
冬瓜籽
弯月池内的大鳖骨
葡萄属
杜英
荔枝核
杨梅
出土的动物骨
探寻南越国“御花园”
本报《舌尖上的“外来蔬菜”》一文刊出后,引来众多读者的呼应。大家不但对于冬瓜的起源地一事,又提出一些新的论据,而且还指出,在广州可能曾发现比张骞通西域还要早的葡萄。这么厉害?记者专程赶到中山四路的南越王宫博物馆,向馆长全洪及陈列考古研究部的相关专家求证。文/记者 卜松竹 图/由南越王宫苑博物馆提供
中国最早的冬瓜籽:
究竟是广东的还是广西的?
在很多媒体的报道中,南越国宫苑遗址渗井中出土的冬瓜籽都被说成是中国所见最早的实物遗存,那么这个说法究竟确切与否?
宫苑遗址的冬瓜籽是在出土著名的南越木简的渗井中清理出来的。从木简上的文字可以解读出,记录下文字的年代约在南越武帝廿六年左右。专家指出,如以赵佗据岭南自立的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计,“廿六年”为文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如从赵佗于汉高祖十一年接受汉王朝册封起计,“廿六年”为汉文帝前元九年(公元前171年)。应当说都属于这位号称世界上君王长寿第一人的南越国开国国君统治的中前期,当时的汉帝国中央是汉文帝刘恒在位。
但是能否依据这些木简证明冬瓜籽也是同一时期的呢?可能还不能妄下断语。
翻阅渗井出土的考古发掘资料可以得知,井内淤积土从上到下可划分为16层,其中第1~5层是井废弃后的堆积,第6~16层为井使用过程中的淤积土层。除木简外,井内还出土大量树叶、果核、种子和少量动物骨骼,冬瓜籽就是这样在淤积土层内被发现的。不过一口渗井从开挖到废弃的时间跨度往往很长,冬瓜籽即使是在井仍使用时便丢在其中,也很难确定其具体的丢弃时间,但可以推断距离木简的年代不会太远。
全洪告诉记者,根据已知的考古发掘资料,在近似时期发现有冬瓜籽遗存的还有广西贵港市罗泊湾的汉代墓葬。记者查阅这处1976年发掘的重要考古发现的有关资料,发现专家们认定它们的年代大约在汉文帝元年至十六年(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64年)之间,和宫苑遗址中出土的冬瓜籽被埋藏的时间几乎是重叠的。
全洪指出,现在能够对南越国宫苑遗址中出土的冬瓜籽“最早”构成挑战的也就是罗泊湾的冬瓜籽遗存。两者到底哪个时间更早些,现在还不能完全搞清楚。但是可以确凿地说,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冬瓜作物的踪迹,就在南越国时期的岭南无疑。
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有“白瓜子主令人悦泽”的记载(冬瓜表面有一层霜状的白粉,故名白瓜),是说多吃冬瓜能起到美容的效果。至于冬瓜的最早起源,之前有印度说和中国说。博物馆的专家们指出,南越国宫苑遗址出土的冬瓜籽,结合汉代文献关于冬瓜的记载,应该可以确证冬瓜起源于秦汉时期岭南。
葡萄:
是张骞带回来的
还是从广东北上的?
在南越王宫博物馆的展厅中,有几个展柜陈列着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骸。其中几粒并不起眼的种子——葡萄籽,又引发出一段历史悬案。关于葡萄,目前比较普遍接受的一个说法是:它是由通西域的张骞从中亚地区带回到中国的。但那是晚至汉武帝时候的事了,那南越国的“葡萄”又是从哪里来的?
根据一份关于南越国宫苑遗址出土动植物的资料可知:“葡萄的种类较多,约有60余个品种,我国约有近30个品种,多数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葡萄属中绝大多数品种的果实都可食用或酿酒。据文献记载,一种果颗大、多汁液的食用葡萄原产于高加索地区,是汉武帝开通西域以后才传入我国。”对于南越宫苑的葡萄,资料并没有给出结论,但指出“南越宫苑遗址出土的葡萄如果属于西亚葡萄,其传入我国的时间可能要比张骞通西域还要早”。
全洪认为,不能排除南越宫苑葡萄是中国南方所产的可能性,但也有可能,葡萄的传入除了经由张骞的陆路之外,在更早的时候就经由海路(即人们所熟知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地区登陆了。
无论冬瓜还是葡萄,除了作为蔬果之外,都可以作为不错的观赏植物。专家们指出,中国园林是在种植瓜果蔬菜的“圃”、“园”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秦汉时期的园林还具有明显的生产性质。南越宫苑遗址出土有冬瓜等蔬果类种子,不排除是从宫外带入食后弃置的,但也有可能是当时园内就种植有冬瓜和甜瓜等瓜果,以模拟田园景观,平添几分农田野趣。
岭南最早的“自然公园”
是“皇家农场”
南越国宫苑遗址出土的植物有40多个种类,有荔枝、杨梅、橄榄、乌榄、桃、梅、南酸枣、罗浮柿、苹果属、葡萄属、女贞属、杜英属、石竹科、蓼科等。此外,还有阔叶属树叶等。
南越国宫苑的花木种类,按观赏植物学大概可分成观花类(桃、梅、山鸡椒、假牵牛等),观果类(荔枝、杨梅、橄榄、乌榄、南酸枣、罗浮柿、苹果属等),林木类(杜英、构树、榕属、樟科等),藤本类(冬瓜、甜瓜、葡萄属、省藤属、葫芦科等),草本类(商陆、紫苏、眼子菜属、石竹科等)。其中不少在古籍中都有精彩的记载,如起源于我国南方的荔枝,早在晋人葛洪《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南越王尉佗献高绞鱼、荔枝,高祖报以蒲陶、锦四疋。”《三辅黄图》记载:“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荔枝自交趾移植百株,无一生者。”这说明早在西汉初年荔枝就已经以珍奇名贵著名了。
又如橄榄和乌榄,南越国宫苑遗址中发现的橄榄遗存说明,至少在秦汉时期食用橄榄的习惯在广东地区已经相当普遍。再如杨梅,汉代出使南越的名臣陆贾《南越纪行》载“罗浮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时至今日广东的罗浮山区仍是杨梅的著名产区。
宫苑遗址中还出土了不少动物遗骸,如马、熊、鱼、鳄、龟、豪猪、鹿、鸟等,约有10多个品种。中国古典园林常在湖池等大型水体中布置莲花、蒲草等水生植物。南越宫苑虽未发现种植莲荷的迹象,但却出土有眼子菜属种子,这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沉水者习性如水草、如睡莲,沉浮于水面,出水者如蒲草。正是种植了眼子菜属之类的水生植物,加之池中蓄养的游鱼龟鳖,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水池增添了几分田园陂池的野趣。
考古专家指出,中国早期的园林叫“园”或“囿”,是利用自然地理环境种植花草树木,养殖走兽的场所,到了秦汉之后才在苑内营造宫室,发展形成宫苑。从《上林赋》“庐桔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柰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葡萄……杨翠叶,杌紫茎,发红华,垂朱荣,煌煌扈扈,照耀巨野”的描绘,可知汉代苑囿种植的花果漫山遍野,非常茂盛。此外,在汉代更有以观赏某一类植物为主的园圃,如以葡萄为主题的葡萄宫;有汉武帝破南越之后,以种植从岭南所得荔枝和其他奇花异木为主的扶荔宫等等。结合宫苑遗址中出土的植物遗存中不难看出,当年的南越宫苑,是奇花名草、珍禽异兽的集萃之地,堪称岭南最早的自然公园。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