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由于成材缓慢、大料难得,而本身的药用价值和收藏价值高,海南黄花梨(简称“海黄”)价格一路飞涨,出现一木难求的情况。现在,海南黄花梨原材料的价格远远高于成品家具、雕件的价格,“倒挂”现象比较突出。
海黄不仅有药用价值,还有现代人非常喜爱的精美纹理与厚重的文化气息,因此深受收藏家青睐。从2012年5月份以来,整个红木市场处于低迷调整态势,唯有海黄原料,由于资源枯竭,价格一路逆市上扬。现在济南定居的海黄知名藏家陈勇胡介绍,从2012年来看,海黄材料与成品倒挂现象仍旧比较突出,原材料比成品贵25%左右,但这种现象不会持续很久。因为从2005年开始,海南黄花梨原材料大料已基本绝迹。目前,古玩市场上的海黄家具及艺术品雕件主要取材于以前的家具老料,以及部分从药材商手上获得的囤积料。“即便你腰缠万贯,也未必能买得到海黄木料。”陈勇胡介绍,一块“小得可怜”的小料,也很难保证是真正的海黄,大部分是越南料或白酸枝。再加上如此昂贵的价格,毫无疑问,海黄的原材料时代已然结束。今后人们购买、收藏黄花梨,只能到古玩店和拍卖市场了。
海黄的价格是否有炒作成分?如何看待价格高高在上的海黄呢?陈勇胡认为,明代黄花梨价格极高,堪比黄金,这种状况持续了一百多年,现在的高价只是一种回归和认同。北宋时期,海南生产力低下,大米奇缺,贬官在此的苏东坡和饥民常在澄迈驿站码头翘首远盼琼州海峡过来的米船。当时的文献分明记载:用一截黄花梨木头,即可换走一担大米。陈勇胡举例说明,上世纪70到90年代,他的家人在海南省医药公司工作,黄花梨每市斤一毛五到两毛,今天看来实在是便宜之极,但当时干部的工资只有几十元,相比之下,也是十分昂贵了。
在海黄收藏方面浸润了多年的陈勇胡更看重海黄家具与作品的雕工和品相,他表示,收藏黄花梨也是亲近中华文化、聆听古人絮语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对黄花梨越了解,越觉得这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花梨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文化,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 本报综合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