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月10日讯(记者 李明华) 提起“百姓大舞台”,城区不少老戏迷都觉得很亲切,这个由退休老人张树森一手操办起来的群众文艺团体成立13年来,为市民送上了1000余场各类戏曲演出。如今,“百姓大舞台”因为资金周转问题陷入困境。
今年71岁的张树森1999年退休后,在老家陈公堤村筹办“陈公堤口群艺社”。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张树森和几个戏友在陈公堤口组织了几场表演,吸引30多名戏友报名参加。张树森还筹措2万元资金,买了服装、音响等道具,
从1999年至今,演出队伍从最初的30人发展到1000人,演出场所也由村文化大院搬到了市中心广场。张树森说,每到演出,文化大院都挤满了人。场地不够用了,只能到中心广场表演。“没想到在广场上一亮嗓,十里八乡的都知道广场上有个戏台子。”张树森说,不只是德城区的,下县的、邻省的表演团体都找上门来。经过多方协调联系,2000年在德州市中心广场建起了“百姓大舞台”。
2007年,为了能让“百姓大舞台”办得更加火爆,以陈公剧团为主,联合吸收了德城区的十二个文艺团体和外地的八个文艺团体,戏友1000多人,组建了“德州中心广场戏友联合会”。每周,戏友联合会定时演出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一场演出下来最多能吸引上千名观众观看。
2000年开始,“百姓大舞台”上各类戏曲演出1000余场,累计观众600多万人次。虽然表演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每年的演出费用却让张树森犯难。“今年的活动经费还没有着落呢!”张树森说,每场演出至少得花上三百块钱。
记者了解到,前三年百姓大舞台每年的表演能在80场左右。“去年连40场都不到。”张树森说,主要是经费筹措不到。演出时间缩短,让一些戏迷直呼“不过瘾”。“今年表演场次连以往的一半都不够,戏瘾都没过够!”河北梆子团长祁秀莲说。
德城区文广新局局长王延辉告诉记者,目前并没有对民间团体设立专项资金的政策,民间团体可向所属街道办事处申请资金,也可向企业寻求长期资助。“百姓大舞台的活动办得不错,我们每年也会从办公经费中拿出部分钱补助。”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