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连续几天的深入调查,记者发现,对于“中国式骑车”,无论骑车人、机动车驾驶员,还是交警、专家,虽然观点不一,但都认可一条,路上的各种交通主体都应该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各行其道,礼让三先,文明出行,这才应当是真正的“中国式骑车”。
一些老规矩还要捡起来
市民赵女士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骑车遇到红绿灯,大家都守规矩,停下来等待绿灯,只有极个别的人闯红灯。前段时间,我骑车出门还是按照老习惯‘红灯停’,但是周围的骑车人一看没车,都嗖嗖地过去了,就我一个人等红灯,显得傻乎乎的。”市民赵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大家骑车都有很多规矩,但现在好像都忘了。
以前,市民出行以自行车为主。那时,大家骑车转弯时,要打手势提示后面的车辆;过马路时,要下车推着过,避免来车反应不及。这些习惯看似简单,却能最大程度上避免事故发生。尤其是拐弯打手势,对骑车人而言保护自己的安全,对开车人而言,也是一种礼貌表示。
昨天在南三环洋桥附近,一辆深灰色的现代车正常行驶。前方大约50米处,一位穿着墨绿色羽绒服的骑车人戴着帽子,猫着腰猛蹬。突然,这辆现代车主动减速。几乎同时,骑车人横穿马路,之前没有任何手势示意后车。车主告诉记者:“冬天骑车人穿得厚,听不清看不准,我们开车就得留小心。有时候骑车人的脑袋左右动一动,后车最好就把脚备在刹车上,因为他有可能要横穿马路了。其实,如果他能举胳膊示意一下,开车人会主动让行,他过得也会更顺畅。”
不过市民隋先生说:“有时候是因为举手了,后面机动车也不让行。这种文明的养成,还需要机动车驾驶者、骑车人共同遵守。”
礼让三先才能有和谐的交通
已经退休的张女士回忆:“原来骑车都讲究礼让,公交车进站前会鸣笛打灯,提醒一下。遇到老人骑车,公交车一般就放慢速度,让这些骑车人顺利骑过车站后再进站。那时讲究‘礼让三先’,彼此礼让一下,开车人、骑车人、行人,才能和谐相处,道路也才能畅通起来。”
交通专家段里仁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国外考察时,作为行人,他故意闯红灯过马路,走到一半遇到正常行驶的汽车。这辆汽车停下来主动让行人,段里仁觉得是自己违规,往边上靠靠,给汽车让路,可是车主还是坚持让行人先过。段里仁表示,这说明在这些驾驶员心中,行人和非机动车的路权是优先的,这是多年形成的概念,是一种出行文明。当机动车都避让行人和非机动车的时候,非机动车再违规也会有一种羞耻感。
各行其道才能安全畅通
昨天,在东单北大街路东一处公交站,上演了一幕公交车和骑车人“斗勇”的现场。一辆从南向北行驶的公交车刚过了路口,车头直冲着辅路撞过去,打算进站。一辆途经的自行车依旧按原速度行进。公交车来势过猛,骑车人被挤在公交车和马路牙子中间的窄缝里,正巧挡住了车门位置。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教授毛保华认为,在我们国家,很多人并没有路权的概念,其实路上的交通主体应该明确,大家都享受各自的路权,不属于你的路权就不能走。比如机动车不能乱停车、更不能占用非机动车的道路,自行车不能抢行,应急车道不能被占用等,只有大家的路权意识都建立起来,出行才会更加便利。
通过教育矫正“中国式骑车”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认为,现今生活节奏太快,人们的心态很浮躁,但在出行的途中应该调整心态,理智地思考问题,不能为了赶时间匆忙上路。
加强交规的普及也很有必要。北京交通大学毛保华教授认为,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交规,不知道如何在道路上规范地骑车,所以有计划、有规模地开展一些交规教育很有必要。处罚违规骑车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进行安全教育,让大家有安全与规则意识。
在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教授看来,只有公众整体的文明安全意识都提高了,“中国式骑车”问题才能得到有效缓解。他建议,具体到青少年教育上来说,可以组织交警来到学校给学生上课,通过模拟实验、演练、法规课等,告诉他们怎样骑车行走更安全;在青少年普法网等公益性网站上,也可以通过视频、动漫等更生动的形式为青少年提供交通安全知识。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