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滨海
莫言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终于让国人期盼多年的美梦成真,也使诺贝尔文学奖为更多的中国人知晓和关注。
实际上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就差点与诺贝尔文学奖结缘。这无疑与1985年获选瑞典学院院士,成为18名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的汉学家马悦然有关。此外马悦然的当选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诺贝尔文学奖也在期待早日结束中国作家缺席的窘境。
生于1924年的马悦然大学时代就对东方古典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之后随著名汉学家高本汉学习古汉语并成为海外汉学的权威之一。沈从文是马悦然心仪的作家,他在其《沈从文·乡巴佬·作家与学者》一文中开篇就是:“中国现代老一辈作家中,我最佩服的一位是沈从文。”他还说:“沈从文的一个特点是他在乡土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之间建筑了一座桥梁。《边城》是最早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概念写的小说。”也正是马悦然将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译成了瑞典文并使沈从文受到了海外文坛的广泛关注。
或许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马悦然的竭力推荐,1988年沈从文正式入围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核心名单”。尽管诺贝尔奖规定评奖档案50年后方可解密,但此次来中国访问的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五人评选委员会成员的埃斯普马克及马悦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间接证实了这一点。
前不久见到马悦然,我向他求证此事。马悦然告诉我:1988年5月12日,他接到台湾女作家龙应台长途电话,问他是否听到沈从文去世的消息。他当即打电话给中国驻瑞典使馆文化参赞确认未果,最后电话找到北京作家、学者李辉,始知沈从文已于1988年5月10日在北京逝世。闻听此言,马悦然黯然神伤,立即跑到瑞典学院院长办公室,当着院长的面忍不住用小木槌重复敲了桌子。一时间,惋惜、失落、无奈,尽在不言中。
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终被授予了以小说“开罗三部曲”而享有盛名的迄今唯一的埃及阿拉伯语作家马哈福兹。而此前的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刚刚被授予尼日利亚作家索因卡。仅仅三年间竟先后有两位非洲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十分罕见,唯一的解释就是马哈福兹临时替代了突然去世的沈从文,显得突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如果沈从文1988年10月仍健在,那他很有可能成为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可惜历史从来没有假设。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