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經濟未來五年如何發展?這份規劃都說清楚了
國家發改委近日印發《“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打造國家生物技術戰略科技力量,加快突破生物經濟發展瓶頸,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在《規劃》指引下,中國生物領域戰略科技力量將持續壯大,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新型生物技術企業和生物經濟集群,有力支撐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在接受人民網“強觀察”欄目記者採訪時表示。
“價值就如同月球上的珍貴礦產資源”
當前,生命科學已成為前沿科學研究活躍領域,生物技術成為促進未來發展的有效力量。
近年來,我們生物技術突飛猛進,在多個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青蒿素實現了我國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零的突破”﹔目前在研的創新藥數量居全球第二,在基因檢測、疫苗等領域已形成比較優勢﹔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將二氧化碳轉化為生物基產品的第三代生物制造概念,並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科創板上市企業中生物企業佔比達1/3……
“生物經濟的價值就如同月球上的珍貴礦產資源一樣,是巨大機遇,但缺乏先進的科技和精良的工具很難批量制造和生產生物產品。”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宏觀研究部主任劉玉書表示,隨著軟硬件的發展,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高精尖電鏡等科研和生產工具的普及,生物領域這些“藏在月球上的稀有珍貴礦石”發揮價值的時代真正來臨了。
但也要看到,當前國內生物產業原始創新能力仍較為薄弱,存在基礎生命科學理論、底層關鍵共性技術、高端儀器和試劑、生物信息資源積累不夠等問題。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翔在近期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規劃》強調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應用,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健全科研攻關機制,加快突破發展瓶頸,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水平。實行“揭榜挂帥”、“賽馬”制度,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開展前沿生物技術創新。
多地布局大力發展生物經濟
生物經濟涉及面廣,覆蓋較多產業領域。王翔介紹,在部署培育生物經濟支柱產業方面,《規劃》明確加快生物技術廣泛賦能健康、農業、能源、環保等產業,促進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生物產業多樣化水平。
記者梳理發現,多地已加快布局發展生物經濟。黑龍江近日出台了《黑龍江省“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十大行動”推進生物經濟發展﹔湖北印發的《湖北省生物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到2025年,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醫學工程以及生物服務業等生物核心產業總規模突破6500億元。
“十四五”時期,生物經濟哪些領域將迎來新機遇?
劉玉書認為,一是高科技軟硬件工具領域。生物產品涉及到分子甚至更微小粒子的加工,對高精尖工具具有高度依賴性。二是生物領域各類產品本身,比如與人類健康相關的新藥品、新疫苗、新醫療技術﹔與工農業相關的各類生物產品制造等等。三是各類依托新生物技術的服務業,包括健康、養生等領域,也包括因生物倫理沖突引發的法律服務。四是生物安全領域。
“生物信息是人類認識利用生物界的信息載體,是國家非常重要的戰略性資源,需要加快制定對生物信息安全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此外,提高社會對生物信息的重視程度,加強群眾生物信息安全保護教育也是需要去做的事情。”劉玉書強調。
生物制造是“綠色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當前,生物技術不斷從醫藥、農業、食品向工業領域(如化工、材料及能源)轉移。
《規劃》提出加快生物制造技術賦能生物能源和生物環保產業。發展高性能生物環保材料和生物制劑、功能型微生物、酶制劑,助力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開展新型生物質能技術研發與培育,推動化石能源向綠色低碳可再生能源轉型。
譚天偉告訴記者,生物制造是以工業生物技術為核心手段,通過改造現有制造過程或利用生物質等可再生原料生產能源、材料與化學品,實現原料、過程及產品綠色化的新模式。“第二代生物制造以秸稈纖維素等農業廢棄物為原料生產生物基產品,對鄉村振興有重要意義。未來第三代生物制造技術將會把二氧化碳轉化為材料、能源、化學品以及食品添加劑等,將會為實現‘雙碳’目標做出重大貢獻。”
“我國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生物制造將從原料源頭上降低碳排放,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綠色動力’,也是‘綠色發展’的重要突破口。”譚天偉表示,我國的生物制造產業正處於技術攻堅和商業化應用開拓的關鍵階段,因此抓住生物制造戰略發展和機遇期,加快生物制造戰略性布局和前瞻性技術創新,加快從基因組到工業合成技術、裝備的突破,支撐生物基化學品、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等重大產品的綠色生產,帶動數萬億元規模的新興生物產業,對於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財富綠色增長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