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落地,如何看?怎麼辦?

視頻制作:實習生周海飛
人民網北京8月6日電(周晶、實習生劉鳴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在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等方面提出具體工作要求。“雙減”引發強烈反響。
如何保障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
《意見》指出,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要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
今年9月孩子即將小升初的王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孩子在小學階段一直都參加課外培訓,因為孩子所在班級人數多,老師顧不過來,也難以滿足基礎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學足學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雙減”實施后,如何保障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薛二勇認為可以在多個方面發力。首先,提高課堂教育、教學的水平。其次,做好學校的布局建設。現在我們基礎教育的課堂人數比較多,有的地方超過了50人,因材施教是不太可能做好的。再次,要探索延時服務的新方式,在內容提供上進行創新,絕對不能把它當成上課時間。最后,學校需要做更精細化的管理,盡量滿足學生、家長和老師的需求。
記者在採訪時發現,也有家長對不同區域、學校間教學能力的差距表示擔心。薛二勇認為,目前區域、學校間的硬件設施差距已基本補足。軟件層面,可通過實施“縣管校聘制”來加強教師在區域內的流動,同時緊抓劃片招生、學校章程、學校文化等層面的管理,盡快在政策角度上幫助各個學校間縮小差距,減少家長的擔心。
教師的基本權益如何保障?
《意見》提出,要求保証課后服務時間、提高課后服務質量、拓展課后服務渠道、做強做優免費線上學習服務。有小學教師和記者反映,無論課后服務還是暑期托管,教師的工作時間拉長了許多,又因為早課難以彈性工作,相關補貼也不多,工作熱情會有所下降。
“開展延時服務,彈性工作絕不是要損害教師原有的基本權利,而是針對當前社會出現的一些新的教育需求和問題提出的解決辦法,相信國家和社會各界都會探索不同的辦法,盡快解決這個難題。”薛二勇表示。
薛二勇建議,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切實保障教師權益。一是,地方財政比較充足的地區可以在撥發的生均經費和公用經費的基礎上增加額外的費用,來保障教師待遇﹔地方財力不夠的地區,也可以代收一定的費用,但這個費用應該經過地方價格部門和財務部門的許可並符合所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和家長的承受能力﹔二是,可以向社會招聘退休教師、師范學校學生和社區工作者,參與提供高質量的延時服務﹔三是,在高標准、嚴要求、強監管的條件下,可以直接購買校外培訓機構的服務,減輕教師負擔﹔四是,地方要為學校配足教師編制,從根本上解決教師壓力問題。
校外培訓機構是不是真“涼了”?
《意見》對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提出了嚴格要求,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范,尤其指出嚴禁超標超前培訓,嚴禁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從事學科類培訓,嚴禁提供境外教育課程,嚴禁佔用法定節假日等。
所有的校外培訓都不能參加了?孩子學舞蹈交的學費還有2年才到期,萬一機構倒閉了怎麼辦?
針對大部分家長關心的問題,薛二勇表示,《意見》只是不支持學生在校外參加學科類培訓,對於思維訓練、素質拓展、音體美和個性化的需求,校外培訓尚有其發揮空間,未來也需要向這些方向轉型,從多角度保障孩子的全面發展。
薛二勇呼吁,無論家長、教師、學校還是培訓機構,都需要進行思維上的轉變,不以考試作為唯一的教學目標和評判標准,而是要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發展。
“家長要相信學校,學業成就和全面發展是可以統一,並且能夠統一在一起的﹔學校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管理實踐,主動回應老百姓的教育需求和關切﹔教師要改變觀念,教學不能唯考試論。雖然孩子們有考試的需求,但是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考試﹔校外培訓機構要在納入到基礎教育考試科目外的領域上下功夫,多出提升思維、拓展素質、突出個性化的培訓內容。”薛二勇指出,未來中、高考也應進行一些結構性改革,從而倒逼教育教學改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