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減少城市洪澇隱患?專家:摸底排查刻不容緩

人民網北京8月4日電 (王紹紹、實習生劉鳴曦)近日,河南多地遭遇特大暴雨,受災嚴重。7月2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於加強城市重要基礎設施安全防護工作的緊急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堅持“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原則,按照最嚴酷的極端天氣情況完善應急預案,建立第一時間響應機制。
視頻制作:王雪純
該如何減少災害隱患?
官方統計顯示,截至8月2日12時,河南強降雨已致全省1453.16萬人受災,302人遇難﹔倒塌房屋30616戶、89001間﹔農作物受災面積1635.6萬畝,成災面積872.3萬畝,絕收面積380.2萬畝,直接經濟損失1142.69億元。災害造成的損失慘重,如何避免類似災難再次發生?
“這就需要各地開展災害隱患全面排查,對自身應急資源進行摸底,准確評估自身的應急能力,在災害來臨時盡可能減小損失。”西北大學應急管理學院院長雷曉康在接受人民網“強觀察”欄目採訪時表示。
《通知》提到,對運營和在建的城市軌道交通、公路、市政道路的隧道、涵洞等重要點位、重點區段和關鍵設施,逐一建立風險台賬,形成城市易澇類風險分布圖、風險隱患清單等,並立即制定針對性防控措施。
“各個地方對自身應急資源和能力進行摸底排查和評估刻不容緩。”雷曉康強調,應急資源和應急能力能否滿足洪澇災害響應的需要,必須做到心中有數,採取措施補齊短板,應對洪澇災害帶來的隱患。同時,對易受洪澇災害影響的區域、行業、人員也要進行仔細排查,高度重視處於低窪地的學校、醫院、道路、涵洞、地鐵站、工廠等地,及時採取措施。處於泄洪區的村庄、糧田、企業等也必須登記在冊,方便通知撤離和災后救助等。
雷曉康建議,城市區域重點應該關注水、電、物、氣的保障問題,尤其是醫院、養老院、學校等重點區域﹔農村地區要注意防范老舊建筑物的倒塌,同時要注意防范因台風等極端天氣帶來的次生、衍生災害。
災害應急管理目前有何短板?
“《通知》之所以強調‘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是因為目前各地在執行相關應急預案和安全措施時存在一些短板。”雷曉康舉例說,很多地方對風險認識不足,存在僥幸心理。有些地方想當然地認為預警后不一定會真的發生災害,而提前所做的各種准備在災害未發生時就成了沉沒成本,不如“賭一把”,這樣就極大增加了災害隱患。
在雷曉康看來,一些地方的應急管理基礎設施不夠完備,應急准備工作和安全防護措施執行不到位。對此需要及時警戒,避免人員傷亡和損失。還有的地方由於資源和能力有限等原因,應急准備工作不充分,安全防護措施在執行中打了折扣。
雷曉康建議,各地的安全防護措施需要動態完善更新。城市人口不斷增加,這對城市的抗災能力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旦安全防護措施跟不上人口的實際變化,就起不到應有的防護和應急作用。
為何層層壓實相關主體責任?
《通知》指出,當前已進入防汛關鍵期,各地仍將面臨強降雨、台風等極端天氣影響,防汛形勢十分嚴峻。要層層壓實相關主體責任,按照國家指導、省負總責、城市主體的原則,健全應急防控指揮體系。
“層層壓實各級政府有關部門責任,理清安全生產職責,明確建設運營單位的直接管理責任,有利於在極端天氣導致的自然災害發生時,內外部協同開展預防、搶險、救援工作,使防汛救災措施能更快更精准地落實下去。” 雷曉康表示。
雷曉康建議,雖然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預案體系,但是應急預案的精細化、指標化調整還需要分步推進,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和探索創新。在明確各方主體責任的同時,各類應急預案還需要因地制宜,適時調整,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