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瘟神信仰入手,淺談古代瘟疫下人們的精神世界與心靈寄托

作者  史海爛柯人

2020-03-17 01:54
投他一票
 

瘟疫是一類傳播性和致病性比較強的疾病總稱,在醫學知識和醫療水平都相對落后的中國古代,瘟疫堪稱大災大難。在這種情況下,古人往往將瘟疫因何而起、如何而滅簡單地歸為鬼神作祟,這就產生了瘟神信仰。古人認為瘟神能夠統率散布瘟疫的疫鬼,既能造成瘟疫懲戒人間,又能收回成命,重置太平,進而產生了對於瘟神的信仰崇拜和祭祀儀式。

清末的《五瘟聖眾》

我國幅員遼闊,民族、地域等造成的文化差異使得我國古代的瘟神信仰並不是一個單一的體系,而是呈現出多元化的面貌。今天,我們不妨來認識下幾位古代的“瘟神”,並通過它們來感受下瘟疫下的古人精神世界。

西王母的另一面:不僅長生不死,還能掌控散布瘟疫的動物

俗話說“婦女能頂半邊天”,人類社會最先是從母系氏族社會演變過來的。女性在當時人類的繁衍、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石器時代的時候就出現了許多關於女神信仰、女性崇拜的現象。在古代的女神形象中,西王母佔據了重要的地位,是道教繪畫、壁畫中常見的神祇。

元代壁畫中的西王母

那麼,上古神話中的西王母,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根據《山海經》的記載,西王母居住於玉山,是一個半人半獸的女神,而且能夠掌管天災: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這段文字中,西王母的形象實在是少了些“仙女氣”,而是個長著豹子尾巴和老虎牙齒的恐怖形象。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這位上古神仙才具備了神奇的法力。

《山海經》中的西王母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人眼中,瘟疫就是天災。不同的是,早期先民並不像后世那樣把直截了當的把瘟疫的成因歸咎於鬼神,而是認為動物傳播。這樣的例子,在《山海經》中頗為常見。比如,《山海經·中山經》裡記載著復州山裡的跂踵:“其狀如鸮,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見則其國大疫”﹔而在《山海經•東次二經》裡,則也提到䃌山有類似的怪鳥絜鉤:“其狀如鳧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鉤,見則其國多疫。”

復州山的跂踵是一種長著豬尾巴卻隻有一隻腳的像貓頭鷹一樣的鳥,而䃌山的絜鉤則是一種有著老鼠尾巴像鴨子一樣的鳥。這兩種鳥造型奇怪,活動范圍廣,所以有很強的致病性。

絜鉤

當然,有了害鳥,便有益鳥。比如《山海經·中山經》中裡就記載了一種能抵御瘟疫的益鳥:

有鳥焉,其狀如鵲,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鳴自叫。”

按照今人的叫法,這種可以抵御瘟疫的益鳥,應該類似喜鵲。類似青耕的益鳥,被賦予了神奇的能力,能夠抵御瘟疫,但這不過是古人的一種心靈寄托罷了。無論是跂踵、絜鉤還是青耕,都是古代神話中與瘟疫相關的特殊動物,而它們則又統歸於西王母的管轄。

漢代畫像磚中的西王母形象

​通過對漢代有關西王母的畫像磚,我們可以看出,西王母已經演變成了長生不死的象征。與之對應的,在傳世文獻《淮南子》中所記載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不死藥就是從西王母那得來的。所以在漢代的壁畫、畫像石裡,西王母成了一類熱門題材,以祈求在另一個世界裡得到長生。

漢代之后,由於道教的興起,本土的西王母又被本土的宗教吸納,成為道教神話體系裡的一員。是“極陰之元”,“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的女子登仙得道者都歸她管。如今我們所熟悉的西王母,多是后來道教中的神仙形象,而在早期的神話中,這位半人半獸的神祇,則是能掌控災禍的女神。

新莽時期壁畫中的西王母和鳳凰

閩台地區的王爺:舍身救人,被奉為有善心的“瘟神”

包括台灣、福建在內的東南沿海一帶,提起信仰來,女神媽祖可謂人盡皆知,尤其是許多影視作品的映襯下,大家都知道海峽兩岸共同信奉這尊神靈。但其實還有一位男性神靈,也是在兩岸共享香火,就是王爺。

當然,這裡的“一位”可能不太嚴謹,因為雖然都是信王爺都是王爺這個叫法,但各地不同。據學者統計,目前在大陸地區所供奉的王爺傳說有360多種,包含130多個姓氏,而台灣地區也達到98位之多。王爺的來源除了鄭成功、進士、善人甚至是孤魂野鬼外,一個很熱門的說法就是瘟神。

新北市保佑宮供奉的池王爺

以“池王爺”為例,新竹等地傳說這池王爺本名徐春生,是漳州人。他當縣官的時候碰上天庭往龍井池裡投瘟藥,毒死做壞事的縣民作為懲罰。徐春生就利用職務之便把藥騙走吞服身亡。朝廷知道后為了表彰他就封他為王,並賜姓“龍井池”之“池”。

與之不同的是,台南等地的池王爺則傳說是宋代的武將陳文魁。他曾跟隨楊家將裡的少令公楊文廣立下戰功,晚年歸隱故裡。某天晚上遇見瘟神往池塘裡下毒,為了救村民自己就把池塘的水喝了,后來毒性發作跳塘而亡。玉帝十分感動就封他為“池府千歲”。

池王爺像

王爺信仰還有個核心儀式,叫“送王船”。這個可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記載,這個儀式有簡有繁。繁瑣的通常每隔三年、五年、六年甚至十二年才舉行一次。首先要根據佔卜或者請示確定“迎王”的時間等,然后就是“造船”——用紙或木之類的仿造船隻,然后就是“送王”,送船入水、順流而去或者是燒掉。在整個過程中也穿插著各類的供養、進奉甚至是演戲等儀式。

送王船

在這些活動中,最繁瑣的一項程序是“造船”,《諸羅縣志》曾稱呼為“斂金造船”。這一點也不夸張。因為那種規模龐大的王船跟造一艘真正的標准官船沒啥區別,甚至更加復雜。除了桅杆、船帆之外,船上還有各種船艙、船廳等建筑,甲板上還要放上紙糊的士兵,船身還繪有龍鳳等圖案。造船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儀式,以表虔誠、祈福。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最長的送王船儀式甚至能持續一年。年初請王來,等到送王船的時候就是年底了。

送王船

關於池王爺的信仰,還有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在《台灣縣志》中,曾有這樣一段文字:

“相傳,昔年有王船一隻放至海中,與荷蘭舟相遇,炮火矢石,攻擊一夜。比至天明,見滿船人萊,悉系紙裝成,荷蘭大怖,死者甚多。”

縣志中所講的,大致意思就是荷蘭殖民者到台灣的時候,他們的船遇到了送的王船,還以為是敵艦,炮火攻擊了一宿。天亮了一看全是紙人,這給荷蘭人嚇夠嗆,嚇死了的還不少。

大黑天神:“中西結合”的瘟神形象

以白族為主的雲南大理的各個村寨所供奉的瘟神叫“大黑天神”。雲南在古代就是“煙瘴之地”,因為這裡地處熱帶雨林,容易滋生瘴氣和疫病。這倒是具備信仰產生的前提條件。但為何叫這麼奇怪的名字呢?在劍川、洱源一帶,流傳有這樣一個故事:

玉皇大帝因為聽信讒言,派天神去大理散布瘟疫。天神看到勤勞善良的大理人民后,又不忍心加害。但天命難違,要不沒法回天庭復命。進退兩難之際他自己把瘟藥喝了,毒性發作后,渾身發黑。天下的蛇知道后都趕來救他,把他身上吸得滿是洞也沒能把毒液吸干淨。天神的死狀很恐怖,但當地百姓為了感恩他,都奉他為本主,尊稱他為“大黑天神”。

大黑天神

這個故事框架跟閩台地區的池王爺來源很像,都是犧牲自我為百姓擋毒的案例,而且玉皇大帝、“大黑”的直觀解釋都充滿了濃濃的本土元素。但是有研究就發現,這個“大黑天神”也可能是舶來品。

在佛教密宗裡,有一個濕婆神摩訶伽羅,又叫“青喉者”。這個名字正是因為吞服毒液喉嚨發青而來。它源於一個《攪乳海》的印度神話。

攪乳海

故事的大意就是阿修羅、毗濕奴和蛇王一起攪動乳海,想要從大海裡攪出長生靈藥“蘇摩”。用什麼攪呢?他們以曼荼羅山當攪海杵,把蛇王當攪繩。阿修羅拿著蛇頭,天神拽著蛇尾這麼攪。攪動了幾百年之后,蛇王受不了,把它的毒液全吐進了乳海裡。這毒量是足以毀滅三界的,情急之下濕婆來把毒液統統喝了下去。三界雖然得以保全,但是濕婆的喉嚨卻因為毒性發作而變成了青紫色。

有學者認為,大黑天神的名字就源於吞毒藥的濕婆。因為地緣的關系,唐代之時佛教就傳入了大理。雲南當地發現的石窟、繪畫等,也涉及大黑天神。這種三頭六臂、身挂骷髏、滿身發黑以及手持日、月、蛇、法鈴等的形象,也與佛教的濕婆神有些相像。

濕婆銅像

除了上述地區比較有特色外,道教體系中的“五瘟神”、西藏一帶的“打牛魔王”也都是瘟神信仰的體現。總而言之,在地緣文化的影響下,我國古代形成了多樣的瘟神信仰。諸如前文談及的西王母、池王爺和大黑天神等等,都被賦予了掌控瘟疫的能力,而人們對其誠心供奉、進行祭祀,則成為了祈求安定太平的一種形式。

這在當時的醫學條件下,起到了一定的消除恐懼的作用。如此看來,這其實也是一種心理療法。當然,治病不能隻靠心理干預,多管齊下的醫療手段才是最佳選擇,古人對瘟神的種種信仰在另一定程度上也是體現了醫療水平低下時的無奈,是人們尋求心靈寄托的一種方式。

參考資料:

毛偉:《閩台王爺信仰的人類學解讀》,《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2期﹔

陳建憲:《“大黑天神”簡論》,《貴州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第3期﹔

邱雲飛:《中國古代的瘟神信仰》,《蘭台世界》2016年第7期。

聲明:文章僅代表創作者本人或所屬機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版權歸屬原作者/機構。

關於我們 服務協議 幫助中心 証書驗証

服務郵箱:rmzz@people.cn     服務熱線:010-65363866(服務時間:工作日10:00-18:00)    創作者交流QQ群:190793094

人民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民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