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創“封城”第一人,北宋吳越大飢疫中的能官趙汴,比包拯還硬核

作者  歷來現實

2020-03-17 01:36
投他一票
 

眼下已經快到三月,但街頭還是行人寥寥。畢竟在傳染病面前,首先要做好的就是隔離工作,大多地區的人們都普遍選擇在家待著,更不用說情況嚴峻的地方還在執行封城。事實上,當下處於封城狀況的武漢依然是防疫的焦點。

而當前其他國家在疫情前面臨挑戰的情況也漸漸顯現,日本、韓國、意大利、伊朗……形勢都開始變得嚴峻,我們看到了別人應對這樣的突發情況的“他山之石”,其實對我們也有著種種值得思考之處。

不僅是這樣橫向的比較,從歷史上來看,我們依然可以在古代發生過的"戰疫"事件裡,找到值得借鑒的例子。

正如在北宋時期的一場“吳越大飢疫”裡,我國首創了"封城"的抗疫手段。“封城之舉”究竟最開始是誰做出來的呢?這要歸功於一千年前北宋的一位名臣,趙汴。

先說說趙汴其人。

在《宋史·列傳第七十五》中,三位名臣裡包拯居首,吳奎次之,趙汴第三﹔包拯被稱為包龍圖,其最高官職為樞密副使,趙忭則可以被稱為趙龍圖,最高官職為參知政事,相當於歷代的丞相。《宋史》記載,趙忭的外貌看起來忠厚清瘦,為人喜怒不形於色,家裡不置產業也不買奴婢,還幫兄弟的女兒乃至孤女們置辦嫁妝,又施舍窮人,行善事不可勝數。

但趙汴不僅是個善人,而且做事頗有手段。他仕途后期時,最后一任官是越州知州,上任時就正值吳越爆發大飢疫。飢荒和疫情在古代往往相連帶,荒年缺少糧食,人們生活水平下降,加上交不起地租的農民流離失所,衛生狀況和人口流動度都增大,再逢上容易爆發疫情的時節,就很容易屋漏偏逢連夜雨,飢荒之中疾病傳播,飢荒過去疾病爆發。

趙汴治理吳越大飢疫的事情在曾鞏的《越州趙公救災記》有記載。他剛上任時碰上的是飢疫的第一階段,飢荒。宋神宗熙寧八年夏天,吳越之地發生了大旱災,趙汴九月上任,一到就先展開全面調研:

"為書問屬縣災所被者幾鄉,民能自食者有幾,當廩於官者幾人,溝防構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幾所,庫錢倉粟可發者幾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幾家,僧道士食之羨粟書於籍者其幾具存。" 

首先弄清楚哪些地方受災了,多少人還能夠自理,而官員情況如何,官府糧食庫存有多少,能夠從富裕人家募捐到多少糧食,不納稅的人食用所剩余的糧食,登記在案的還有多少實存。

除此以外,趙汴還要清理不能准確回報屬地情況的官員,這些人輕則免職,重則回報朝廷聽候發落。把情況都摸清楚以后,趙汴把能夠搜集起來的資源匯集到一起,派發定額救濟糧,兒童發成人的一半﹔而且為了聚眾防止踩踏哄搶,趙汴安排男女在不同日領救濟,每人一次領兩天的份。

又為了減少人員流動,趙汴從城裡到郊野一共設了五十七個點來方便分配,而且告訴災民如果誰亂跑離家了,那就什麼都領不到,有意識地抑制城內外人口流通,以免引起人員接觸混亂和加強疾病傳播。這些事做起來還是比較麻煩,需要人手,當地的官員不夠用了,就把編制外的當地小吏也調來做事,完善官府辦事效率,所以基本解決了飢荒中不能自理的災民的問題。針對還能自理自食的人,趙汴告訴富人不得囤積居奇,哄抬物價,而且又從官糧中調糧食來平衡糧價供應百姓。他也給買賣糧食設了點,保証市場穩定。

趙汴的經濟智慧不止於此,在農業蕭條的時候,他讓因旱災無法種地的人們去建城牆,也就是安排閑置勞動力建設公共基礎設施解決無業流民問題,給他們發工錢和糧食﹔並安排收養棄嬰。這些政策可見於著名的近代羅斯福改革當中,在賑災中十分經典而且成效顯著。

飢荒造成的糧食問題還沒等結束,第二階段的災禍變本加厲,春天來時,疫情迎來大爆發。

趙汴延續和鞏固了第一階段抑制人員流動的封城措施,然后先建收容病人專用的病坊進行隔離,又招募懂醫術的僧人去照料病人的醫藥飲食,還給他們提供精神照料。如果有死者,就在原地埋葬收殮。

同時,趙汴身為官員,對自己的上下職權也物盡其用。他首先對法律規章進行了靈活處理。按宋朝法律,賑濟窮人三月就要停止了,而當年一直持續到五月份。而遇到麻煩的事,趙汴都不辭辛苦親自上陣,事無巨細樣樣躬親,並且在給病者置辦藥食時不少自掏腰包。

在當時整個吳越地區遭受飢疫,百姓因為飢饉疫情死去一半人的整體情況下,趙汴治下的越州人民:"民不幸罹旱疫,得免於轉死﹔雖死得無失斂埋,皆公(趙汴)力也。"越州的損失減小到了最少,人民得以保全,后來當地為趙汴甚至建了生祠,歷代供奉。

總結起來,趙汴的重點一是在政治上清理人事,提高政府效率。他充分地調動了人力資源,而且利用好了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來有效調配資源﹔二是在經濟上對資源充分調集和正確利用,確保用來穩定市場和賑濟災民的"粟"也就是糧食充足,隻有並且對哄抬物價或者趁火打劫行為做了預防﹔三是注重減少人員流動,其措施包括修建設施、定點供給和設置隔離,而且不是疫情發生后才亡羊補牢,而是在第一階段就開始實行。所有措施又在客觀上真正維護了社會穩定,減少了各種人禍,控制了災難演變。  

這些現在我們已經十分熟悉的措施,在當時卻是開創性的,而且是成功的實踐。所以曾鞏贊譽趙汴的治理可以作為典范示天下、傳后代,並特地為此撰文記錄不是沒有道理的,有些政策不僅沿用到清代,而且直到現在,也在借鑒。

但種種措施都不離其宗——災難之下,事在人為。在已經對傳染病相對充分了解的現代,民眾對於疫情不再是毫無抵抗力的,齊心協力之下,沒有無法戰勝的天災。

聲明:文章僅代表創作者本人或所屬機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版權歸屬原作者/機構。

關於我們 服務協議 幫助中心 証書驗証

服務郵箱:rmzz@people.cn     服務熱線:010-65363866(服務時間:工作日10:00-18:00)    創作者交流QQ群:190793094

人民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民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