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重重危機后的2020,多久能夠復原?專家:人有強大心理韌性

作者 壹心理

2020-03-12 04:03
投他一票
 

01

在過去的 4 個月中,澳大利亞發生了極其嚴重的火災。對當地人來說,這或許是一生中最為難熬的一段時光。

因為各種原因,大火遲遲沒有被扑滅。喪生在火海中的動物,從最開始的 500 隻,5000 隻,直到目前已經超過了 5 億隻。森林變為廢墟,濃煙籠罩天空。昔日的旅游勝地,淪為了人間煉獄。

圖源:InsDaily 公眾號

但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澳大利亞攝影師 Murray Lowe,卻拍下了大自然復蘇的奇妙現象。

Murray 發現,在新南威爾士州的庫爾努拉(Kulnura area),之前被燒毀的森林與小島,即使沒有雨水,但卻已經開始迅速萌發了新的生機 —— 蕨類植物破土而出,彰顯極強的生命力。

圖源:@ Murray LowePhotograph

考拉最喜歡的桉樹,已經迫不及待地綻放出了紅褐色的花葉,給這片土地增添了奪目的色彩。

圖源:@ Murray Lowe Photograph

上周,一陣小雨后,Murray 再次來到了庫爾努拉,一個月前零星出現的花草,已經變得很茂盛了。

圖源:@ Murray Lowe Photograph

在澳洲其它的地方,幸存下來的考拉和袋鼠,也重新踏上了賴以生存的棲息地。它們穿梭在慢慢恢復生機的叢林中,細細咀嚼著來之不易的嫩芽,繼續繁衍生息。

圖源:InsDaily 公眾號

Murray 把拍下的照片發到社交網站 Facebook 上后,被網友瘋轉,大家紛紛感慨大自然驚人的生命力。

就像 Murray 說的那樣:“在大自然看似失去了一切的時候,生命的希望卻悄無聲息地到來了。”

不過,在慨嘆大自然神奇的復原力時,你有沒有想過,我們人類其實也擁有這種能力?

02

大自然的復原力,人類也有

說實話,當看到澳洲大火后出現生命復蘇的跡象時,大叔特別感動,就好像有一股奇妙的力量,在內心埋下了一顆頑強的種子,似乎不管遇到怎樣的苦難,都要奮力掙扎一番。

生命是偉大的,動物、植物,乃至我們人類,在面對災難時,都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復原力,就像受到壓力的彈簧,時刻想著要復原到之前的形態。

在心理學中,這又被稱為心理韌性(Resilience),指我們對不幸、逆境或挫折等高壓情景的適應能力。

心理韌性越強,我們就越能夠在壓力中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和生理機能,進而可以有效避免出現抑郁症、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等精神疾病。

Doug Hensch 是研究心理韌性的專家,通過調查,他發現當人們聽到心理韌性這個詞時,通常會想到以下一些關鍵詞:

強大

靈活

活力

易彎不易折

在繼續討論幾分鐘后,大家都會提到一個永遠避不開的詞:受挫后恢復原狀。例如,一個具有心理韌性的人,能夠在離婚、遭受辭退甚至失去親人時,恢復到原有的生活狀態。

然而,Doug 不同意這個觀點。他認為,受挫后恢復原狀固然重要,但具有心理韌性的人在脫離困境之后,都會與之前大不一樣。例如,一些人在遭受疾病后,會變得更富有同理心。

所以,Doug 提出,具有心理韌性會讓你不僅在遭遇逆境后能恢復原狀,你還能在這個過程中變得強大。就像尼採說的那樣:任何不能殺死你的,都會使你更強大。

什麼樣的人心理韌性更強呢?

以往大量的研究發現,影響我們早期心理韌性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環境氛圍,以及父母的教養方式。

1. 硬件設施

父母的教育水平與社會經濟地位越高,能夠給孩子的支持就越多,例如輔導孩子做功課,教授孩子如何面對困難、解決困難,以及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孩子提供充足的經濟支持。

因此,孩子會慢慢學習到更多的技能,以及相信無論發生怎樣的事情,都會有父母在背后默默支持著自己。

所以,在面對壓力時,他們會表現得充滿信心和希望。Doug 進一步強調,他們並非盲目樂觀,而是知道自己確實擁有可以化險為夷的資源。

2. 軟件設施

上面提到的影響因素,可以看做是一種 “硬件設施”,除此之外,父母的教養方式和家庭環境氛圍,則是特別重要的 “軟件設施”,對孩子的心理韌性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著名心理學家鮑姆林德曾提出的父母教養方式中,積極權威型和獨裁型的教養方式,會培養出截然相反的孩子品性。

積極權威型的父母很嚴格,但他們同時也會很熱情,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他們和孩子制定規則的同時,也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

調查顯示,這種類型的父母,更加能夠培養孩子獨立、自強的能力,以及價值觀、意義感,進而讓孩子擁有更強大的心理韌性。

相反,獨裁型的父母不但要求高,而且控制欲強,對孩子的需求不聞不問。他們會單方面建立規則,要求孩子聽從命令。

最終,這種類型的父母,通常會導致兒童過於依賴或反叛,易呈現出對他人的不信任或社交退縮的行為,進而出現更孱弱的心理韌性。

另外,相比於吵鬧冰冷的家庭氛圍,溫馨和諧的家,更能讓孩子擁有心理韌性。

如今長大成人的你我,可能就已經擁有了不同強度的心理韌性,有的人強些,面對挫折不屈不撓﹔有的人弱些,面對壓力事件,很容易出現了情緒問題,甚至威脅到了身體健康。

值得慶幸的是,心理韌性在成年后也是可以得到增強的。

就像美國心理學會(APA)的一篇文章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理韌性就像身體上的肌肉一樣,可以通過鍛煉來變得更加強大。

這其中的關鍵,便是健康的思維(healthy thinking),意義感與價值感(meaning),以及連接感(connection)。

03

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韌性?

1. 壓力是好是壞,對你來說又意味著什麼?

首先,我們就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讓思維看起來更加健康。

你怎樣看待壓力呢?

斯坦福心理學教授 Kelly McGonigal 做過一項調查。她跟蹤 3 萬美國成年人整整 8 年,分析這些人經受的各種生活壓力和健康狀況。

在調查剛開始時,Kelly 問了這 3 萬人兩個問題:

「在過去的一年裡,你感受到了多大壓力? 」

「你認為壓力對健康有害嗎?」

8 年后,Kelly 發現:

那些認為壓力對健康有害的人,會經常失眠、內分泌失調,並且誘發癌症或心臟病,最終使得死亡的風險增加了 43%,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相反,同樣承受著極大壓力、但不認為壓力有害的人,死亡的風險非但沒有升高,甚至比起那些壓力更小的人,他們的死亡風險更低。

Kelly 教授的 TED 演講

Kelly 由此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真正有害的,從來不是壓力本身,而是我們認為 “壓力有害” 的想法。

后續的研究進一步發現,那些覺得壓力對健康有害的人,一旦感受到壓力,除了心跳加速,他們的心血管也會開始收縮。長此以往,心血管想不出點問題都難。

而那些不把壓力當成害人精的人在壓力面前,盡管心跳也會加速,但他們的血管會保持鬆弛。也就是說,這顆砰砰跳的心臟,是以一種更健康的方式在活動,就和你感到振奮、開心、或是受到鼓舞時的心跳方式類似。

“用積極的眼光看待壓力” —— 說得輕巧,這一句漂亮話就夠了嗎?

或許,今后你感到壓力的時候,可以試試 Kelly 教授的 “壓力思維三步曲”:

第一步:承認壓力的存在。當你感受到壓力時,不逃避它,允許自己感知到壓力,並觀察、記錄自己面對壓力時的生理和心理反應。慢慢地,總結出自己和壓力的相處規律。

第二步:歡迎壓力。研究表明,壓力會促使我們人體分泌催產素,調動並增強我們的社交機能。同時我們加速跳動的心臟,也在往大腦和身體的各個角落輸送養料和氧氣。壓力肯定不是來害你的,明明是來幫你的嘛~

第三步:運用壓力給你的能量。不要浪費時間去想,怎麼才能緩解或消除壓力,而是要思考:造成壓力的根本問題是什麼?怎樣的努力才能直接作用於壓力的導火索?

一步兩步,兩步三步﹔一次兩次,兩次三次…… 相信你會逐漸感受到壓力的好處,更能培養出自己應對壓力的策略。

我們再看長遠一點:這種思維的改變,是更多積極變化的催化劑。

往往我們會覺得:有些問題根深蒂固、難以改變,但這並不表示我們無能為力。既然壓力本身不可避免,那不妨把每次和壓力的相遇,都當作收獲了一個去利用壓力的機會。

這些思維模式上的小改變,會激發一連串深入的變化,最終堆砌成我們的心理韌性。

2. 回想過往,你是怎麼看待自己的?

其次,你需要相信自己是有價值感的。

記憶是我們生命的全部,如果沒有記憶,或許我便不再是我,你也便不再是你。我們每個人會根據腦海中的記憶,講述自己的生命故事(Life Story),這代表著對自己的認知。

你會怎樣講述自己專屬的生命故事呢?

這就可能取決於你的記憶。

關於失敗,你會清晰地記得一次次失敗后,有多不堪、多煎熬?

還是記得一次次失敗后成功的那個瞬間,有多喜悅、多驕傲?

一般來說,你傾向於記得什麼,就會講出對應的生命故事。但故事的不同,給人帶來的感受也完全不一樣。

記得失敗后的不堪、講述自己的不堪,可能會一直感到自己很差、能力不行,對自己和自己做的事情,毫無意義感和價值感﹔如果記得自己成功后的驕傲與喜悅,那麼便更會感到自己可以做成一件事,信心滿滿的同時,會讓自己的心理變得更加具有韌性。

這可怎麼辦?

如何才能走出記憶的魔咒呢?

幸運的是,記憶是可塑的,是可以更新的。

如果可以多關注那些積極的信息,把以往的經歷記得更積極一點,稍微改變一下自己記憶,或許整個人都會感到更加幸福。

需要強調的是,這並非讓你忘記苦難與失敗,只是希望你可以記得自己靠著怎樣的毅力熬過來的,是靠著怎樣的努力改變現狀的。

3. 你的人際關系還好嗎?

來自他人的支持,無疑是我們渡過苦難時重要的支柱。因此,與他人建立扎實的連接感,特別必要。

然而,有人說當代的年輕人是孤獨的一代人,因為科技的發展,大家紛紛藏身於網絡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早已沒有那麼緊密了。

而且,感到孤獨的人還會進一步害怕社交,這反過來進一步加重了孤獨感。

有研究顯示,長期孤獨不僅會引起情緒上的痛苦,還會導致睡眠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症,甚至自傷、自殺傾向或行為。

更重要的是,孤獨對你的身體健康具有驚人的破壞效果。它會影響心血管系統、內分泌系統,甚至免疫系統的正常運轉。

在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休斯頓大學的 Angie S. LeRoy 等人招募了 213 名健康成年人,然后給他們使用了含有鼻病毒(一種常見的流感病毒,對人的危害很小)的滴鼻液,隔離觀察 5 天,測量他們自我報告的感冒症狀以及客觀的感冒指標。

5天后,研究者發現,孤獨的人出現的感冒症狀更多、更嚴重,即他們的免疫系統更弱,對病毒的抵抗力更低。

《Loneliness》by Kurzgesagt – In a Nutshell

從孤獨的狀態,到建立深厚的連接感,雖然不容易,但辦法總是有的。

這裡分享幾個特別容易上手的小練習,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潛移默化之中就能讓你感受到變化:

打開你的電話通訊錄或者微信上的聯系人,把那些你認為是朋友或熟悉的人列出來﹔

對於每一位列出來的人,在他旁邊標注出你們最后一次見面或交流的時間,然后將那些你很久都沒聯系的人單獨列出來

接下來,回憶列表上現存的這些人,根據你們過去的關系質量(例如:讓你感覺很好,在他的面前可以做自己),進行從高到低排列。然后,你可以制定個計劃,聯系這些人,比如一周聯系一個

與他人之間的深厚連接,可以讓你在面對困難時,知道總有那麼一兩個人,會默默地支持你。

寫在最后

2020 年以來,整個人類都遭受了很多苦難,從澳洲大火,到我國肺炎疫情,以及最近的非洲蝗災……

網友紛紛表示,2020 的打開方式有些不對,特別希望能夠重啟。

其實,在人類歷史上,我們的祖先經歷過無數磨難,卻也已經繁衍至今。就像澳洲大火后復蘇的生命一般,每個人也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心理韌性,而且還可以不斷提高自己應對磨難的能力。

每一次磨難,都可以看做一個挑戰,在挑戰的過程中,自己會變得更強大。

祝福你,

我的朋友,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

聲明:文章僅代表創作者本人或所屬機構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版權歸屬原作者/機構。

關於我們 服務協議 幫助中心 証書驗証

服務郵箱:rmzz@people.cn     服務熱線:010-65363866(服務時間:工作日10:00-18:00)    創作者交流QQ群:190793094

人民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民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