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是同濟人,聚是同濟魂
疫情之下,這一刻,我被同濟人弄得熱淚盈眶……
惱人的新冠肺炎還在撒野,揪心的武漢疫情還在繼續。新冠雖無情,人間卻有愛!
來自全國各地的醫護工作者們前赴后繼,馳援湖北﹔兄弟省市國際友人也都盡己所能,馳援湖北——
河南農民兄弟,送來了親手拔的大蔥﹔山東的白菜蘿卜,正一車車驅車趕來﹔江蘇的金陵大肉包和鹽水鴨,也飛向了黃石……
“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達人無不可,忘己愛蒼生”,國際友人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也讓我們內心充滿感激。
更多的是,我們所看不見的,那些默默奉獻著的善良的人們:武漢一家小拉面館的老板黃先生,免費每天給一線醫護工作者送餐,還有我們盡職盡責的社區工作者和志願者們……正是這些小人物,憑著自己的真誠和善良,用自己的人性之光照亮前方,讓我們看到走向春天的希望!
在保和堂身邊也有一些默默奉獻著的朋友。
北京的作家朋友巫昂,以一己之力組建了“宿志願者團隊”,高效且有愛,給武漢帶去了愛的微光!
散是同濟人,聚是同濟魂。還有是母校同濟的的同學阿飛(高明飛)和小韓(韓志雲),他們依托自己在蘇州的醫用手護企業(萬寶利WRP)和“迎春花愛心團隊”在第一時間就給武漢送去了溫暖。班長阿達(徐喜達)在群裡發出消息后,大家都贊嘆不已,也感動不已。
他們是我們同學的驕傲,也是所有同濟人的驕傲。
昨天與阿飛通話,《盡色視界》的保和堂將“迎春花愛心團隊”和巫昂老師的“宿志願者團隊”對接。這一刻我們堅信:所謂企業家,並不在於企業大小,也不在於盈利多少,最看重兩點,一是創新精神,二是社會責任。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根植於國人內心的處事准則。3000年前,有這樣一首並肩作戰的詩,正好用來形容此時各地馳援湖北的情景,那就是《詩經》中的名篇《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端的是慷慨激昂、同仇敵愾﹔團結互助、同袍所向!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武漢,我們是兄弟,患難相依﹔我們是同袍,共同御疫﹔14億同胞同心同德,同仇敵愾,一定會勝利!
說起同濟,人們提得最多的一句就是“吃在同濟”。確實,同濟大排,是高校食堂界一個神一般的存在。為什麼?其一,自然是因為它的美味,其二,更在於它的暖心有愛。
同濟大學的學兄學姐學弟學妹是按大排價格來排輩的,你是一毛五的,那大概是七十年代的﹔你是三毛五的,是八十年代初﹔你是一塊二的,估計是九十年代的﹔保和堂讀書的時候是一塊四﹔后來還有兩塊五的……
總之,是遠低於當時市場價的。這是校長們想讓所有像保和堂這樣的農村孩子,在大上海這樣物價較高的城市,也能每天吃上一頓肉,特地安排的“同濟價”。
這個有愛的傳統一直流傳至今。
有愛的歷史還可追溯更早的淵源。1907年,德國醫生埃裡希•寶隆在上海創辦“德文醫學堂”,后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同濟”二字從德語“Deutsch(德文)”在上海話的諧音而來,寓意就是德國人與中國人同舟共濟,用現代醫學造福人類!
同心同德同舟楫,濟人濟事濟天下。保和堂曾寫過一首歌,感慨於同濟精神:
武東滬西,迎接我的足跡
仰望星空,探索無窮真理
帶著我求學的辛苦
到此已經,來不及想起
四平嘉定,留下我的記憶
同舟共濟,深入同濟人心裡
感覺我行遍了天地
相遇以后,再沒有遠離
同心同德,同天下學子
濟人濟世,無論你我曾相識
想起來我,忘不去你
攜起手,我們永遠在一起
也就在全國人民馳援武漢,馳援湖北的同時,“投我以桃,報以瓊瑤”,湖北人民紛紛表示“疫情結束日,相邀同袍時”。
武漢端上了熱干面,十堰准備了官渡五香豆腐干,隨州擺出了蜜棗,荊門做好了皮條鱔魚,鄂州清蒸了武昌魚,黃州也呈上了黃州燒梅……
生如逆旅莫嗟傷,心之所向素履往﹔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等山河無恙,人間皆安,我們一定在程璧《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歌聲中,來看你們,和你們一起過早,一起賞櫻。你們都還好麼?我們想念你們了!
服務郵箱:rmzz@people.cn 服務熱線:010-65363866(服務時間:工作日10:00-18:00) 創作者交流QQ群:190793094
人民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