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肺炎疫情,全民宅家到現在也有快一個月了,你感受如何?
我在閨蜜群裡聊這個話題,有兩個朋友的想法截然不同。
朋友 A 覺得宅家如天堂。
工作以后很難得可以一家人團團圓圓相處這麼久,很幸福,很感恩,每天吃喝玩樂,平安是福,不亦樂乎。
朋友 B 則認為宅家如地獄,每天盼著復工,好逃離這個牢籠。
因為待在家大半個月,幾乎天天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家人吵架。
比如疫情剛爆發時,她磨破嘴都勸不動父母戴口罩,反被父母責怪太焦慮了,戴口罩讓他們丟人現眼,天天吵﹔
臨近復工期,她要回深圳上班,父母死活不給她走,還不斷逼她去相親,吵﹔
從過年剛回家的歡歡喜喜,變成如今的相看兩厭,根本沒法好好說話,誰都無法說服誰,還要每天在同一個屋檐下,躲都沒地方躲。
讓不少人哀嚎,再不“逃離”家裡,就要瘋了,耐心被耗盡,心累不已。
不僅是父母與孩子,很多夫妻也是如此,別人家琴瑟和鳴,自己家除了吵就是吵,甚至出現很多說疫情結束就去離婚的。
為什麼我們總是忍不住和最親近的人吵架呢?
先來看看,我們吵架的時候是怎樣的狀態。
通常,我們的情緒是憤怒的。會用吼的、哭的、歇斯底裡的方式去表達,而且會忍不住說很多平時不會說的氣話、傷人的話,去攻擊對方。
憤怒背后,往往壓抑著我們內心深處沒有被滿足的需求。
免費電影《囧媽》就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徐崢扮演的徐伊萬,陰差陽錯地要和母親前往莫斯科,在長途火車上共渡 6 天 5 夜。
徐媽媽是個控制狂,兒子想獨立自主。平時極少機會長時間在一起的母子,被迫地待在一個空間裡,一點矛盾都被放大,一說話就炸毛。
跟我們這個春節的情況太像了啊。
徐媽媽總擔心兒子吃不飽,無時不刻地往他嘴裡塞食物,不管他想不想吃﹔什麼時間該喝水,什麼時間該上廁所全給規定好﹔一有機會就催他生孩子。
徐伊萬不敢拒絕,隻能照單全收,太慘了。
終於,在一次拒絕喝粥失敗后,徐伊萬忍無可忍,壓抑的怒火瞬間爆發:
“我剛才跟你說我不喝,你聽到了嗎?如果你每次問我喝不喝的時候,我回答你不喝,然后你心裡又認定了我一定要喝的話,你又何必問我喝不喝呢?”
多少子女,要求很低,隻希望父母能聽見自己內心真實的聲音而已。
心理咨詢師叢非從認為:人在發火的時候,處於一個心理飢餓狀態。
那時你內心最讓你感到飢餓的,是被理解。
一個人越是生氣,對被理解的渴望就越大。
就像嬰兒,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就會發脾氣,哭哭鬧鬧,摔摔打打。
因為你太想被理解了,所以要用盡所有力氣表達自己。
但是當你和對方好好說話的時候,對方就是“聽不見”你的哭喊、“看不見”你的需求,你就很生氣,“為什麼 Ta 就是聽不懂我的話”,隻能用憤怒的方式表達自己的不滿。
而你越是發火,對方就越不能理解你。
對方越不理解你,你對理解的渴望就越大,
吵架的戰火就一觸即發,一發不可收拾了。
尤其是面對最親近的人,我們是最不設防的。
父母、孩子、妻子、丈夫,我們所有的缺點都暴露在他們面前,最渴望得到他們的無條件接納,理解我們的喜怒哀樂。
但他們也只是普通人,不是溝通高手,不是咨詢師,沒有那麼強大的共情能力,接收不到你需要理解的信號,隻能和你吵架了。
吵架不一定都是壞事,我們不用太自責。
從小我們接受的教育總是教我們要學會寬容大量,理解他人,不要亂發脾氣。
這就給吵架定了性,導致不敢表達憤怒。
但你壓抑得了一時,壓抑不了一世。
如果不對外釋放攻擊性,就很可能會把憤怒對內攻擊自己,或者用其他方式釋放出來。
比如時不時挑事刺激挖苦一下對方、把壓抑的怒火變成家裡的低氣壓、冷戰……這些處理矛盾的方式對關系的殺傷力也很可怕。
就像徐伊萬,面對徐媽媽的催生以及不合理的控制,他沒有明確反抗,一直在壓抑。
直到最后控制不住了,和母親爆發激烈爭吵,不僅告訴母親,他扔了她的小番茄,和妻子離了婚,甚至把從小到大對於母親的憤怒傾瀉而出:
“我受夠了你的教導,我受夠了你的強迫症,還有你的疑心病……”
“我爸就是被你氣死的,他根本不是喝酒喝死的。”
宅家30天,夫妻離婚母子斷絕:為何親近的人,我們從不好好說話?
這些帶著刀刺兒的話,有些是氣話,但也大部分是徐伊萬壓抑已久的、不為母親所知的真實感受。
被喚醒的感受,刺痛了兩個人。
但正是因為他們吵了這一架,反而迎來了改善關系的契機。
母親冷靜一夜后,獨自下火車跑去了不知名的樹林雪地裡思考人生。
徐伊萬發完脾氣、說完狠話之后,也很內疚,后悔,跟著下火車去追母親。
母子倆終於能平靜地溝通,說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母親告訴了徐伊萬,關於他年幼時父親酗酒打人、把家裡搞得烏煙瘴氣的往事。
那時候,母親的婚姻過得很不幸福,她也想一走了之,但一看到徐伊萬就舍不得了。
“我這一輩子,就是為你而活著。”
直到這次徐伊萬爆發的憤怒,她才知道,自己管兒子太多了,兒子是個獨立個體,需要去過自己的人生。
她也一樣。
徐伊萬和母親,終於深刻理解了對方。
所以說有時候,吵架並不會讓關系破裂,反而是關系變好的催化劑,讓你們有機會去解決關系中早已存在的問題。
前提是,你們真誠地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感受、需求,願意去理解對方為什麼會憤怒,因什麼而委屈了,難過了,給對方理解你的機會。
也就是在吵架中,讓彼此看見最真實的自己。
如《如何正確吵架》書中所寫:
每一次爭吵,究其核心,都存在未得到滿足的渴望,而一旦得到滿足,這些渴望就會轉變成親密感和滿足感的基礎。
《如何正確吵架》中說:破壞親密關系的不是吵架,而是不會有效吵架。
怎樣有效吵架呢?
首先想想,你吵架的目的是什麼?
健康的吵架是想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吵架而吵架,也不是為了折磨對方。
所以,吵架的時候注意一個度,不要辱罵對方,或者刻意揭開對方最在意的、最痛的傷疤。
想想你對普通朋友、陌生人都不會這麼殘忍,也不要輕易這樣傷害最親近的人。
再者,要知道吵架時你們的問題出現在哪裡。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認為:
“你要理解你的憤怒,最終才能觸及它的核心。
如果你確切地知道什麼讓你生氣、你在和誰生氣,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場與事情的重點,以及該如何在情感上加以處理。”
隻有理解了你在和對方發生沖突時,是什麼引發了你的憤怒,為什麼你會採取這樣的行為去生氣。
同時,也可以由此去識別對方為什麼憤怒,了解到彼此吵架背后的真實需求,才能促進彼此的理解,推動問題的解決。
第三,有效吵架是雙向溝通,不是單向憤怒。
很多人遇到矛盾喜歡冷戰,以為對方是你心裡的蛔虫,不用說, Ta 就能了解你的想法。
作家胡茵夢回憶和李敖的關系說到,當兩個人起爭執時,李敖隻要一生氣就把自己關進書房,鎖上門幾個小時,任憑胡因夢怎麼哀求都不出來,拒絕溝通。就算出房門了,也擺著一張臭臉。
胡因夢想用溝通來解決問題,但李敖卻總是逃避。
這樣的吵架模式,就算一兩次和好了,時間久了,那些沒有浮出水面的真實矛盾也會成為壓垮關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關系的流動是雙方的,你不願說出來的想法,別人是猜不准的。
隻有真誠地表達自己,對方才會知道你的憤怒、委屈、悲傷背后,是渴望被尊重、被認同、被愛,還是其他。
第四,學習非暴力溝通,好好說話,科學吵架。
非暴力溝通,我們寫文章經常提到,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觀察是,我觀察到的你的行為。不帶評判,而且是具體的時間點、地點、事情。
比如:
觀察是“你天天逼我吃我不想吃的食物。”
評判是“你控制欲太強了。”
感受是,我對這件事的感受。要表達的是感受,而不是想法。
比如:
感受是“你這樣對我,我不開心。”
想法是“我覺得我不是你親生的。”
需要是,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的感受。
比如:
我在家裡覺得不開心,因為我總是在迎合你的要求。
請求是,我希望得到的改變。要提出具體的、正向的,而不是抽象的、負向的請求。
比如:
“我希望你能真的關心我”,是一個抽象的請求。
“我現在很煩,我希望你能讓我自己待一會”,就是一個具體的請求。
當然道理都懂,做起來很難,需要我們在實踐中靈活運用。
最后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試圖用自己的標准去衡量、要求和改造對方,這隻會讓關系越來越差。
無論親子、夫妻還是朋友,都是如此。
我不贊同你的觀點,但我尊重你表達的權利,願意去看見你情緒背后的喜和悲。
每一段親密關系,隻有愛去維系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我們在漫長的歲月裡,不斷去學習和成長。
世界和我愛著你。
服務郵箱:rmzz@people.cn 服務熱線:010-65363866(服務時間:工作日10:00-18:00) 創作者交流QQ群:190793094
人民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