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順|清前故裡

2018年05月11日15:21  
 

大清帝王的祖居之地

建州女真人以蘇子河流域為安居樂土,開基拓業,修建城池,尤以“六祖城”頗負盛名。“六祖”是女真史書中對努爾哈赤曾祖福滿的6個兒子的稱謂,他們是長子德世庫、次子劉闡、三子索長阿、四子覺昌安、五子包朗阿和六子寶實。兄弟六人分住六處,各自據居覺爾察城、阿哈伙洛城、河洛噶善城、赫圖阿拉城、尼瑪蘭城和章甲城,史稱“六祖城”。“六祖城”均建筑在今新賓滿族自治縣境內的蘇子河上游,以赫圖阿拉城為中心,環列而筑。

覺昌安所居的赫圖阿拉城,位於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老城村。該城在明朝中期時,原是努爾哈赤曾祖福滿的居住地,后傳給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居住。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努爾哈赤在城中誕生。赫圖阿拉城是“六祖城”的中心,其他五城距赫圖阿拉城“遠者不過二十裡,近者不過五六裡”,互為犄角。

“六祖”以“六祖城”為大本營,團結一致,成就出一時間“方圓二百裡”內“諸部盡賓服”的局面,自此逐漸強盛。“六祖城”的中心赫圖阿拉城,不僅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誕生之地,還是他建立后金政權的第一個都城,是努爾哈赤及其后人成就大業的歷史根基。

煙囪山

蘇子河

尼瑪蘭城遺址

后金興國的四個都城

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努爾哈赤重建了建州女真舊城佛阿拉,建州女真自此有了首府和大本營,進入到鞏固發展的新時期。胸懷鴻鵠之志的努爾哈赤以佛阿拉城為起點,先后遷都至赫圖阿拉城、界藩城、薩爾滸城、遼陽城,直至1625年定都沈陽城。在后金興國的過程中,先后有4個都城定在撫順境內,分別是佛阿拉城、赫圖阿拉城、界藩城和薩爾滸城。以上四個古城,是后金興國的歷史見証,是努爾哈赤率部崛起的四座裡程碑,也是今天撫順地區的重要歷史遺跡。目前,這些古城多已建設成為集古跡之滄桑、文史之神韻於一體的綜合性景觀,迎接著八方游客的賞鑒與探訪。

赫圖阿拉城示意圖

赫圖阿拉城汗宮大衙門

薩爾滸之戰示意圖

八旗鎧甲

八旗旗幟:正黃旗、正紅旗、鑲紅旗、鑲藍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

聞名天下的清帝祖陵

撫順是滿族先祖的定居之地,也是清朝政權的萌興之地,在清朝統治者心目中具有特殊地位,被尊奉為“龍興之地”。安落在這裡的清永陵,是清朝帝王的祖陵。

清永陵位於新賓滿族自治縣中部,北依啟運山,南臨蘇子河,與煙囪山隔河相望,東距新賓縣城23千米,東南距赫圖阿拉城約5千米,西南距夏園行宮約3千米。

清永陵原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家族墓地,其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等祖輩先后埋葬於此處,努爾哈赤六世祖孟特穆的衣冠塚於后金天聰八年(1634年)也在此處下葬。太宗皇太極敕封先祖墓地為興京陵。順治十六年(1659年),改興京陵為永陵。清永陵墓主因輩分長於福陵墓主(清太祖努爾哈赤及皇后葉赫那拉氏)、昭陵墓主(清太宗皇太極及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故為清朝皇帝祖陵,位列清代盛京三陵之首。

清永陵

啟運殿之后的墓塚,中葬興祖、左昭景祖、右穆顯祖

(責編:劉江南(實習生)、張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