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科學家對海蝸牛毒液的實驗研究可以開發一種強力鎮痛劑,未來或將取代目前癌症治療中經常使用的鴉片類強效止痛藥。
取得初步成果
由俄羅斯、美國和中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研小組已對從有毒魚類和貝類中提取的毒素對各種不同受體的作用特性開展多年研究。俄羅斯科學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去年揭示了貝類毒素—α-芋螺毒素的作用機理,借助X射線結晶學確定了物質的分子結構並因此可以開始研制新的止痛藥。神經信號分子基礎部主任、科研項目負責人維克托•採特林(Victor Tsetlin)介紹說:“雖然所獲資料可以成為研發藥劑的基礎,但對海蝸牛毒液尚未完全研究清楚。”
研究人員以已被証實的毒素會識別“需要狩獵”的受體的資料作為科研基礎。俄羅斯科學家與中國生物化學家共同研發出用一些印度洋溫水海域的海洋魚類的毒素制成的鎮痛劑,目前正在進行臨床實驗並在癌症特別嚴重的情況下使用。科學家認為,新一代鎮痛劑可以逐步取代鴉片制劑。盡管存在許多副作用以及藥物成癮的風險,但鴉片制劑至今仍是重疾時唯一有效的止痛藥。蝸牛毒液則提供了新的機會,如制造集中作用的止痛藥,可以解除身體某些特定部位的疼痛而不會影響其他器官。
採特林介紹說:“通過對蝸牛芋螺毒素進行的實驗我們成功弄清楚了毒素進入生物體內之后是如何阻斷神經末梢信號的。”這裡指的不僅是運動活性信號,也包括痛感信號。α-芋螺毒素是蝸牛毒液的成分之一,直接楔入“需要的”受體的支脈,阻斷其向大腦傳輸信息。
正在深入研究
生物化學專家們並未急於宣布已研發成功,因為自然界存在一百多種芋螺毒素,其中每一種都針對特定類型的神經細胞。目前尚未能確定哪一種毒素適合於哪一種類型的神經元。據採特林介紹,目前正在對芋螺毒素進行研究。科學家們隻有在完成研究工作后才會開始研制可以解除劇痛但不影響臨近器官的止痛藥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