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聯網的普及,人們對美食的渴求也隨之提升,目所能及的時鮮水果難以滿足吃貨們的胃,而冷鏈物流的發展也讓吃遍中國、吃遍世界不再是奢望。8月15日的順豐舉辦豐蜜探班大本營活動,室外35℃的炎炎夏日和儲藏著北極蝦的-25℃冷庫,60℃的溫差讓豐蜜們經歷了一場“冰與火”的體驗,也近距離接觸以順豐冷運為代表的現代冷鏈物流通過倉儲、技術、運輸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改變。
想起小時候在胡同、街邊賣冰棍的老太太和老大爺,推著小竹車,上面覆著棉被,一聲“賣冰棍~~”,一邊吃著冰棍一邊學著吆喝。如今想來,那蓋著棉被的小車大概就相當於如今的冷藏車,而老人家把冰棍從冰棍場批發出來賣給消費者的過程應該就算是最原始的冷鏈。高級一些的應該算是“冰塊+泡沫箱”,不過這種簡單的物理降溫保鮮方式難以滿足不同品類生鮮商品的保質保鮮需求。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成本佔總成本的30%至40%,歐美僅佔10%﹔損耗率25%至30%,歐美不到5%。每年因運輸倉儲原因壞掉的蔬果等價值約千億元。如何讓生鮮真正一路新鮮到舌尖,如何讓全程冷鏈不再變成商家們開給消費者的“空頭支票”,成為順豐在冷運行業出發的“最初夢想”。
“順豐冷運”一經成立,便確定了全程專業冷運配送,全程可視化,達到全程溫控、信息記錄及調控。相比於過去的普通冷運技術,避免了倉儲及配送過程中溫度、濕度變化帶來的生鮮食品變質。
當然,冷運儲藏只是生鮮食品保鮮的“第一關”,運輸及配送過程中保鮮“最后一公裡”更為關鍵。為避免從冷庫到冷藏車溫濕度變化引發生鮮食品變質,順豐冷運通過監控平台對每輛冷藏車的溫濕度進行實時調控,確保運輸過程中保鮮效果﹔通過全國覆蓋范圍最廣的冷運宅配服務網絡,生鮮食品可在兩小時內由中轉站送達消費者手上,達到“最后一公裡”也保鮮的效果﹔通過生鮮專機干線運輸、冷運倉儲及冷運配送,新鮮的嶺南荔枝、陽澄湖大閘蟹都可在24小時之內從採摘地送達北京消費者家中。
今年,新《食品安全法》對食品貯存及運輸作出全新規定,“要求貯存、運輸和裝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設備應當安全、無害,保持清潔,防止食品污染,並符合保証食品安全所需的溫度、濕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將食品與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貯存、運輸”,這無疑給消費者新增了一劑定心丸。
從棉被,到“冰塊+泡沫箱”,再到“全程冷運”,生鮮冷凍食品儲藏及物流方式的進化,不僅提升了生鮮食品的流通效率,讓消費者更快速的享受到生鮮美食的同時,還降低了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腐率,保障生鮮食品的營養成分及安全品質,讓消費者真正無憂的享受生鮮食品的“舌尖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