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藥品加成后,醫院收入將主要依靠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這會不會導致醫療服務收費上調?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孫志剛回應,取消藥品加成之后,醫院收入的三個渠道就改為兩個渠道,醫療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調整價格之后,增加的費用要通過提高醫保的保障水平,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等,使老百姓看醫的負擔不會增加。(5月23日《新京報》)
不可否認,國家醫改初衷始終是為了讓民眾真正能夠看得起病,但這個過程卻需要不斷的摸索和修正。此次,國家打破公立醫院以藥養醫的積詬,同樣是為了抑制居高不下的醫療費用,讓醫藥市場回歸理性,還民眾一個健康、明朗的就醫環境,同時明確提高醫療費、手術費等,體現出醫護人員真正的勞動價值。毫無疑問,這種改革的頂層設計是沒有問題的,醫院今后不能賣藥創收了,自然民眾用藥負擔會降下來,健康的醫療環境,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也就會顯現出來。
然而,歷經醫改一波三折的民眾,對於醫改政策的每次調整,都會充滿質疑和期待。就拿這次醫改實施方案來說,值得期待的是如果能如願以償的話,百姓再也不需要為昂貴的醫藥擔憂,自然也就不存在不敢生病、看不起病的隱憂了。不過,診療費上來了,醫院會不會通過“過度診療”的手段,加重患者醫療負擔?這並非杞人憂天,此前,各種過度診療的新聞就見諸媒體,醫院檢查項目繁多,大型設備檢查費偏高,住院收費不透明等問題飽受民眾詬病。
提升服務費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這無可厚非,但民眾的擔憂亦在情理之中。藥品市場價格的不確定性,以藥養醫的觀念、醫院與藥品商之間利益共同體沒有從根本上打破,再加醫院人員勞動價值的不確定性和病理診療的難以界定性,民眾難免會對“取消醫院藥品加成,提高醫療服務收費”的醫改方案產生“按下葫蘆浮起瓢”的質疑。
因此,除了政府定價醫療服務收費、公開透明診治信息和成立相關評價機制外,還應該謹防“過度診療”,這就需要政府部門進一步提升服務職能,不僅要保障政府補助到位,還應確保讓民眾質疑的每一起醫療糾紛能夠得到第一時間介入、調查、回復,採取強力措施將藥方市場從醫院根除,切實提高國家醫保的保障水平、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等,使老百姓看醫的負擔不會增加。
文/謝曉剛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