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瘋子,但我不是傻子。”
某著名港片裡的這句台詞,如今有了新的解釋。
7月5日晚,42名精神病患者趁著夜色逃出了廣西梧州市藤縣第三人民醫院。據介紹,事發時醫生剛給病人發完藥,准備送病人回病房休息,突然有七名精神病患者趁機劫持並毆打負責管制的醫務人員,要求出院。他們搶到鑰匙后,就把門打開,隨后出逃。院方接受央視採訪時說,主要策劃逃脫的幾名“重症精神病患者”,都是當地警方送來的。截至7月6日早上八點鐘左右,42名病人已全部找回。
【“精神病患者”很無辜?】
@羅昌平:一群重症瘋子何以策劃逃跑?他們如何說服超過八成瘋子並繞過正常的醫護人員?其中有無被精神病?這裡隱藏了多少悲劇與罪惡?
@評論員李鐵:我給警察和醫護提個醒,你們把人家強行精神病了,哪天人家把你們殺了,來個精神病人不負刑責,你們就……
重症精神病人經過縝密的思考、通力合作,順利躲避重重阻隔,最后帶領其他病人出逃,並且沒有對醫務人員造成嚴重傷害,這怎麼看都更像是天方夜譚裡的故事。很難不讓人聯想到“被精神病”這個詞語。
近年來,“被精神病”被一些地方政府視為有效打擊上訪戶的辦法,多起正常人被非法收治至精神病院的案例相繼披露,其中有的人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一直被關押在精神病院,有的人甚至最終在精神病院離世:
>>“被精神病”的人
*徐武:2003年因不滿“同工不同酬”問題,將工作單位武鋼煉鐵廠告上法庭,敗訴后上訪多年。2006年12月至2011年4月,徐武被強制接受精神病治療。2011年4月,徐武逃脫8天后被原單位人員強行帶走,再度進行“精神病”收押治療。
*郭元榮:因揭發單位領導不法經濟行為,並對當地調查處理結果不服,不斷向相關部門揭發檢舉。1996年被湖北省竹溪縣公安局送往茅箭醫院精神科“強制治療”(圖),直至2010年。2011年1月,熱心病友策劃“女子賣身救父”發帖引發關注,郭元榮被成功救出。
*陳淼盛:原中石化員工,因行為偶有異常,被單位領導多次逼迫下崗、退休。自1995年10月被單位強制送進精神病院(北京回龍觀醫院),至2008年猝死,共13年。
……
如果說張輝、張高平叔侄被無罪羈押十年令人扼腕,那麼這些人被迫在精神病院度過多年的故事,更令人脊背發涼。最起碼,在監獄裡你或許會被認為是有罪的,但不會被認為是“有病”的﹔在監獄裡,沒人逼你吃藥、打針、電擊。就像湖北十堰“被精神病者”彭寶泉所述:“看守所你可以喊冤,能夠申訴,精神病院你說自己沒病,他們說你病得不輕。”
在新的精神疾病防治條例出台之后,“被精神病”發生的幾率大大降低,因為精神病的診斷不能僅僅依靠醫院的診斷,還需要家屬參與其中。而在廣西的這起事件中,那些人到底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病?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問號。網友紛紛懷疑這件事有“貓膩”並不奇怪,畢竟這麼多年來,不曾有任何一個權貴“被精神病”過。
【精神病醫院很無奈?】
撇開上述“被精神病”的各種質疑,單從醫院角度來說,藤縣第三人民醫院管理上如果沒有漏洞,精神病人怎能順利逃出?據介紹,藤縣第三人民醫院的條件不好,病房擁擠,環境差。該院副院長胡超元給出的整改措施,也透露出不少“內情”。
@胡超元:第一個措施就是,把病人分流到附近的精神病院。第二個就是加強護理,增加招聘保安,還有護工。第三調整這個治療方案,聘請上面的專家做治療指導,讓病人盡快康復。第四是盡快改善病人的住院環境。
從上述整改措施中,不難發現,該院在軟硬件設施建設上,都有待加強。值得關注的是,精神衛生醫療資源的匱乏已成為普遍現象,儼然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救命“稻草”。
>>病多床少
*數據1: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2009年初公布數據顯示,我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但公眾對精神疾病的知曉率不足5成,就診率更低。另有研究數據顯示,我國重性精神病患人數已超過1600萬。
也就是說,每13個人中,就有1個是精神疾病患者,不到100個人中,就有1個是重性精神病患者。
*數據2: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統計,截至2005年底,全國精神疾病醫療機構僅572家,共有精神科床位13.2萬張。照此計算,全國平均精神科床位密度為每萬人1.04張,遠低於世界平均數每萬人4.3張。
對比“13.2萬張床位”與“1600萬重性精神病患”,可以看出“救治”與“被救治”之間的嚴重失衡。
>>病多醫少
更加千瘡百孔的是醫務工作者隊伍。中國經濟周刊的一篇報道指出,據統計,我國共有注冊精神科醫師1.9萬人,每7萬人中產生一位。與1600萬重性精神病患比對,每位醫師對應842人。
@中國經濟周刊:在這背后的原因是,開設精神衛生專業的院校屈指可數,智力支持長期斷流。碩果僅存的少數“專家”又很可能因為工作環境、待遇等原因更願意進入綜合性大醫院、心理診療中心,甚至是改行,最終落腳在精神衛生醫院的堪稱“罕見”。
>>基層救治不到位
許多國家,精神病康復體系包括專科醫院、社區康復中心等,旨在幫助患者早日回歸社會。而在我國,基層精神病院是重症患者的唯一並往往是最后一站,無數病患在這裡無法找到歸途。
@濟南市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楊紅梅:社區管理僅限於對病人護理知識的傳播、服藥的指導和家屬的心理疏導,而對病人進行康復或者就業前的過渡指導,這需要一些康復機構、康復場所、康復設施和人員。但這塊對社區來說,還有很大的差距。
>>資金匱乏
然而擺在眼前更大的問題,還是經濟賬。
@楊紅梅:精神病患者的社區救治,並沒有專項經費,全部來自財政下撥的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但其中用於精神病患者救治的經費比例不高,遠不能滿足需求。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副院長胡雄:按照重性精神病的治療有標准化的治療程序,治療最低花費是1萬元,但河南省今年規定有精神分裂的重病的治療叫大病救助,規定的范圍是6千塊,超出的部分由醫院和患者支付。按要求,醫院要保質保量地把病人治好,但費用又要求6千塊錢,這明顯是達不到的。
缺床位、缺醫生、缺資金……於是,在全國各個地方,無法得到最基本醫療的精神病患者越來越多,患者的痛苦、家庭的痛苦、醫院的無奈、社會的穩定,精神病患者得不到治療已經形成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結語】
這42名患者到底是不是真的有精神病?精神病院的現實困境該如何破解?全國1600萬重性精神病患該何去何從?如果不將這一連串疑點重重的問題梳理清楚,這現實版的“飛越瘋人院”困擾的將是整個社會。
(責編:張金文 何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