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幾年,每年至少有1500萬台家電和上千萬部手機進入淘汰期,到2020年電子產品每年報廢數量將達1.37億台。”日前,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相關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國已進入電器電子產品及汽車報廢高峰期,廢棄產品呈逐年增長態勢。
這些數量龐大的電子廢物流向了何處?又是誰在把它們回收處理?國家對相關行業的政策?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進了廢舊商品回收企業並專訪了相關主管部門負責人。
提高技術門檻
避免二次污染
廢棄電子電器產品逐漸積聚成為“城市礦山”。然而,如果在分揀加工過程中缺少合理手段,反而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等,甚至引發嚴重的環保問題,威脅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以電視機的線路板為例,深度提純加工可以分解出金銀等貴重金屬,但一些小型工廠的技術難以達到深度提純的標准,甚至直接隨意丟棄,則會造成污染。”格林美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許開華說道。
走進武漢格林美資源循環有限公司的拆解工廠車間,記者首先看到的就是電視機初步拆解的操作場面:在一條順時針運轉著的環形傳輸帶上,放著幾台程度拆解不同的電視機。傳輸帶的外側,均勻站著十幾個工人,忙碌地進行著各自的工序。
電視機放上傳輸帶后,隻見第一位工人拆螺絲、第二位工人拿下電視機熒光板、第三位工人拿下塑料外殼……程序一目了然,工人操作利落。所有工序完成后,電視機就剩下中間的核心部件了。
記者跟隨一名工人來到初步拆解的下一個工序——機器拆解:隻需把一箱從電視機上拆解下來的塑料零部件放進拆解機器,就可以在機器另一邊的出口,回收打碎並分揀出金屬、塑料等材料。
許開華介紹說,一台小小的電視機,拆解工作卻要在兩個地方完成。在武漢工廠,可以完成初步拆解、回收塑料以及銅鐵等材料,而線路板等零部件的加工,則要在公司位於湖北荊門的深度提純加工廠完成。“這樣可以提高回收利用率,保証不會造成二次污染。”
企業面臨難題
需要政策支持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秘書長高延莉介紹,近幾年來我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規模快速增長,2011年,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等主要再生資源回收總量為1.62億噸,比2005年翻了將近一番﹔回收總價值達到5715億元,比2010年增長12.7%。
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司長向欣表示,目前在天津、上海、武漢等城市已培育形成了TCL奧博、上海新金橋、武漢格林美等一批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拆解龍頭企業,有效回收了城市中產生的各類廢棄電器電子產品。
“但也不能忽視,廢舊電子電器回收拆解企業的發展面臨一些困難。”向欣說,大型回收拆解企業在提高生產標准的同時,技術成本和環保成本也增加了。
另一方面,家電以舊換新政策的終止,讓正規的家電回收拆解企業失去一個重要的供貨渠道,不少企業面臨“無米下鍋”的困境。
在向欣看來,廢舊商品回收行業是社會效益大於經濟效益的行業,既需要依靠市場的力量,也需要採取必要的政策支持。
商務部先后開展了三批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共確定了90個試點城市﹔2009年到2011年,商務部會同財政部,安排中央財政專項資金支持52個城市建設了41309個回收網點、226個分揀中心和37個集散市場。
為更好地促進發展,《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也在幾個月前開始實施,由國家向家電生產企業征收基金,補貼廢電視、廢洗衣機等五類廢家電的拆解處理。記者注意到,這一辦法中沒有直接給予回收企業基金補貼的具體規定。
嚴格准入條件
資金有所傾斜
業內人士表示,廢舊電子電器領域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場失靈並非我國獨有,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也有同樣的現象,解決的辦法也不盡相同。
在美國,聯邦政府層面頒布有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法令,要求所有政府部門產生的電子廢棄物必須交由指定的公司進行回收處理﹔日本政府為促進廢家電回收利用,除了提供資金和融資支持外,還有配套的稅收優惠待遇﹔歐盟2005年啟動的《電子垃圾處理法》規定,出口歐盟的電子產品生產企業,必須支付相當於產品價格3%—5%的費用給專業回收公司,用以回收和處理電子垃圾。
“下一步將積極爭取財稅、土地等相關政策,培育一批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龍頭企業。”向欣表示,商務部將發揮廢舊商品回收體系部際聯席會議牽頭單位作用,會同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成員單位,從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等重點品種入手,以提升產業集聚和技術升級為核心,促進我國廢舊電子電器回收行業的發展。
向欣表示,資金支持方向要注重四個“傾斜”。即向公益性品種傾斜、向龍頭企業傾斜、向產業集聚傾斜、向技術升級創新傾斜。
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副司長楊鐵生表示,目前正在編制廢棄電子、廢舊電池、廢礦物油等廢舊商品綜合利用相關產業政策。同時,正在組織編制關於落實電子電器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的指導意見,鼓勵生產企業發揮產品技術、工藝、設計、人才及售后服務網絡等優勢,開展綠色生態設計,參與廢舊商品回收利用活動。
環境保護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長李蕾介紹說,下一步將加強對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活動的環境監管,嚴格環境准入條件。“我也呼吁廣大消費者,優先購買綠色產品,自覺抵制將含有有毒有害物質的廢棄物隨意丟棄或交售給流動商販的行為,共同推進廢舊商品規范回收和無害化處理利用。”李蕾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