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华安:攻关种业“芯片”
“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且饭碗里要装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粮食。”在谢华安看来,中国的粮食生产创造了世界奇迹,但同时中国的种业发展还面临多个问题,亟需打好种业“翻身仗”。
卢光琇:18万个试管婴儿背后
卢光琇39岁时继承父业,投身生殖与遗传工程,这一干就是四十余年;她被称为天下“儿女最多的妈妈”,18万个试管婴儿的降生,承载着她的梦想。
张钹:中国人工智能四十年
他是中国人工智能奠基人之一,见证并推动了中国人工智能从七十年代的“白手起家”到如今呈现的繁荣之势。现在,他依旧活跃在人工智能的最前线,带领着年轻一代在人工智能这条道路上不断探索。
马永生:脚踏实地为国家“争气”
“在这样一个盆地发现世界级的天然气田,是几代石油人的梦想。”中国石化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在国内外无数专家都判定“此地无气”的四川盆地,凭借着自己的专业判断与坚持,发现了存储量巨大的天然气田,为我国能源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倪光南:一生追求自主可控的中国“芯”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经历了新中国计算机技术从0到1的创造过程。
许健民:万千气象尽收眼底
从太空俯瞰地球,万千气象尽收眼底。气象卫星的发明彻底改变了人类观云测天、开展气象预报的方式。
翟婉明:高铁梦就是我的“中国梦”
目前,中国高铁已建成并开通运营超过3.8万公里。“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已提前建成运营,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高速铁路网也将全面覆盖。
王鑫:“华龙一号”为核能事业添砖加瓦
王鑫坚定地说:“核相关的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核心管制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才能够解决‘卡脖子’问题。”
郭光灿:邂逅量子世界之美
从量子光学到量子信息,再到用量子技术发现量子世界的美妙之处。“邂逅量子世界之美”,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如是形容他的科研生涯,他的一生也折射着中国量子科技的发展进程。
王浩:我与水结下的不解之缘
加快国家水网的建设,“一定要秉持全国“一盘棋”的原则,一定要有大局意识、整体观念,绝对不能局限于一城一地一域。”
“探月院士”欧阳自远:把地质做到天上去
欧阳自远是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嫦娥之父”。在录制现场,他讲述了从“为国找矿”到“嫦娥奔月”的历程。
汪品先:82岁9天3次深潜南海
“我没博士学位,是选上院士后做了很多深海的工作,做的是‘院士后’。”汪品先风趣幽默,当被问及今后的规划时,他说,“我70多岁的时候想干到80岁,80岁的时候想干到85岁,现在马上85岁,想干到90岁。”
卢秉恒:从工人到院士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也是一位在工厂一线工作过十余载的熟练工。他是卢秉恒,我国增材制造技术的奠基人,中国3D打印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