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还原真实的故事,能深入看守所潜伏七个月,与犯人打成一片;为了描绘石油工人的生活,能三进塔克拉玛干沙漠……对作家李迪来说,最重要的功夫不在写作,而在写作之前的深入生活,唯有用心感悟生活中的情,笔下才能有真情流淌。2014年5月28日,李迪作为金台悦谈首期嘉宾作客人民网,本期策划也将为大家全面展现这位不一样的作家。 男,1948年11月出生,北京人。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写作出版了《野蜂出没的山谷》、《这里是恐怖的森林》、《枪从背后打来》、《傍晚敲门的女人》、《血色兰花》、《我的爱情是我想出来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花自飘零》、《那时候,我们青春浪漫》等中长篇小说、报告文学二十余部。多部作品拍摄成电影、电视剧,荣获国家多项文学奖及中国报告文学金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其写于八十年代的推理小说《傍晚敲门的女人》是中国推理小说的重要代表,相继在俄国、法国、韩国出版,开创了中国推理小说走向世界之先河。【详细】
李迪其人
真真切切发生在他眼前的一切,有血有肉,有头有尾。这就是生活。
2009年11月,李迪参加了中国作协、公安部监所管理局组织的“中国作家走进公安监管场所”活动,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组织作家、艺术家走进公安监管场所。
一到丹东看守所,李迪就被这个文学作品中很少涉猎的特殊场所深深吸引。此后两年多来,已过花甲之年的李迪先后七赴丹东体验生活,与看守所民警同吃同住同值班七个多月,两个春节和一个“五一”都在看守所跟在押人员共同度过。就这样,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之后,李迪最终完成近30万字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点击阅读《丹东看守所的故事》节选《穿蓝马甲的女人》】
李迪主动要求住在在押人员隔壁,每天与留所服刑的在押人员共用脸池、便所。为搜集素材,李迪抓紧一切机会跟警察们交谈:在饭桌,在饭后小遛,在号筒值班室,在夜班睡觉的小屋,在跟在押人员谈心的办公室,在138米长的巡视道上,在住院犯人的病房,在押着在押人员外出的警车中……看守所干警们从心里接纳了他,称呼从李作家、李老师变成老李、李老汉,每天不用他要求,就会有警察主动说:“老李,我今晚值班,你来吧,咱俩敞开聊。”
住在看守所,不但拉近了与警察的距离,跟在押人员谈话也方便。李迪或叫在押人员出来在办公室单聊,或走进监号席地而坐,或放风时和他们一起晒太阳。白天谈,晚上也谈。在押人员看李迪春节、“五一”都跟他们一起过,谁也不把他当外人,每个在押人员都有说不完的悔诉不尽的悲割不断的情流不干的泪。
《丹东看守所的故事》是近年来扎实深入生活而创作出来的非常有分量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是报告文学贴近现实的重要收获,也是用真实生动的故事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权状况的文学报告。(文/颜慧)【详细】
李迪是个重情义的人。他说,作为一个作家,他最大的追求就是做一个有情的人,做一些有情的事儿,写一些有情的作品。
李迪经常身着红色上衣、白色裤子,鼻梁上还老爱架着一副茶色眼镜,看上去煞是青春、煞是精神、煞是潇洒,煞是有着老顽童般的别样魅力。 李迪爱笑。啥时候见他,都是乐呵呵的、笑容满面,精神头儿十足,说起话来也是语速较快,声音明亮,底气儿十足。李迪从不装老练、玩深沉,从不故意摆出一副很有学问、世事洞明、高深莫测的样子,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智慧、很有学养的老头儿。 李迪是个重情义的人。他说,作为一个作家,他最大的追求就是做一个有情的人,做一些有情的事儿,写一些有情的作品。在丹东开研讨会的时候,当听到丹东看守所的副所长王晶发言时说到“李迪老师,这里就是你的家,你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都盼望你常回家看看”时,他又伤感了、动情了,眼泪止不住地又掉下来了。在自己的作品研讨会上,仅仅就说了这么两句话:“大家感动我更感动,我为大家感动,我对大家谢谢,我给大家鞠个躬!谢谢大家,谢谢!”这就是李迪与众不同的李迪,真诚、纯粹的李迪!(文/李国强)
文学艺术圈儿的人都知道,“深入生活”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延安时期的命题。延安的命题应当而且必须给出当代的回答。李迪正是以他的《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掷地有声、非常精彩的回答。
自从其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丹东看守所的故事》相继在数家报刊发表并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后,李迪这老头儿这两年越来越火了。 李迪不是一个喜欢出风头的人,但总有一些会需要他去参加,每次讲时,他总是很认真、很诚恳,言之切切,发出呼吁。发出什么样的呼吁呢?四个字:深入生活!对此,他形象地比喻说,生活是一口井,找到井,有水喝! 李迪初来丹东看守所采访时,守卫看守所的武警哨兵还不认识他。有一天晚上,他与在押人员一直交谈到深夜。当他从谈话室出来,沿着高墙猫着腰走回他住的监管区的房间时,武警哨兵突然发现一条黑影走过来,立即用探照灯的强光对准了他,李迪急忙对着哨兵高叫道:“别开枪,我是好人!”随着李迪来看守所的次数和时间的增多,哨兵们也都慢慢地认识了这个经常走夜路的老头儿。每当看到他在黑夜里走来,哨兵们还是要打探照灯,只不过不再是出于警惕和防范,而是要为他照亮前行的道路。 这个故事听来真是令人感动。我想,这是哨兵们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向他致礼、向他表达敬意啊!(文/李国强)【详细】
好友高洪波题其新作《花自飘零》时这样写道:“花自飘零水自流,迪兄惯写闺中愁。情深掷笔无觅处,窗外闲云正悠悠。”
李迪的笔下出现过许多女性形象:《傍晚敲门的女人》,写一个为爱而赴死的女人欧阳云;《发廊女花儿》,写一个叫花儿的发廊妹的悲惨命运;《血色兰花》里写一个叫白如兰的美女警探智破国际兰花走私案;《丹东看守所的故事》中“风中那一把红雨伞”写女所长王晶用心动情感化在押女犯;“戴镣铐的舞者”写女犯人朴玉淑临上刑场前,用戴镣铐的舞蹈感谢关心帮助她的警察们;“穿蓝马甲的女人”写一个死刑女犯梁月在看守所警察帮助下起死回生的感人故事;“阿萍,你听到了吗?”写两个女同性恋人阿萍和张霞的悲惨故事;《追捕始于新婚之夜》写一个叫梁艳的女人如何走上不归路的曲折故事;《至少活着,还有希望》则以女监日记体,写了一群女囚和女警察的爱恨交加;《花自飘零》写一个叫菊儿的北京女人从十四岁到五十四岁自强自立而多舛的命运;《我的爱情是我想出来的》写一个叫欧阳梅的女战士浪漫而悲伤的爱情故事;《那时候,我们青春浪漫》中“大板牙”写一个叫赵青的能唱戏的北京姑娘从知青演出队到部队文艺宣传队的演艺生涯及爱情故事……粗算下来,李迪的作品中出现过十几位女性形象,这些性格、命运各异的女性形象大都源于生活。 眼下,最新出现的这一位就是菊儿。【点击阅读《花自飘零》节选《菊儿开店》】
一部《丹东看守所的故事》带读者走近在押人员的世界,曾打动无数人:如今李迪的新作《花自飘零》再一次引导我们去感受菊儿的悲喜人生。文字也有表情,那表情是执笔的人用心描画。做有情的人,写有情的作品,希望李迪的信条也能给我们带来感悟。 【本期责编:宋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