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郑州4月6日电(记者宋晓东)从2008年开始,今年是郑州市推行集体树葬的第7个年头。“目前累计有600多户的家庭选择树葬,每年参与树葬的家庭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并没有随着推行时间的增加而得到认可出现明显增长,树葬推广依然十分艰难。”河南福寿园企划部经理廖丹表示。
不建墓、以树代碑,在四季常青的大叶女贞树下埋下骨灰,让亲人永远长眠在青山绿水之间,在树枝上挂上心愿卡,让它在随风飘舞中诉说对逝者的思恋。“树葬活动对市民完全免费,陵园将无偿提供土地,平时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树木养护。”郑州市殡葬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杨虎说。根据陵园与家属签署的协议,树葬5年后,逝者骨灰将留在土里与大地合为一体,树木也可能会转移位置,埋葬骨灰的土地也可能会被开发,到时逝者亲人可通过园区纪念墙或者网络来祭奠。
“参与家庭最多的一年是2010年,有157户,其余每年数量相差不大,都不到一百户。”廖丹说。截至目前,郑州市已有636个家庭参与树葬。廖丹表示,生态树葬推广最大的难度还在于百姓的观念问题。“入土为安是中国人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然而树葬不永久保留骨灰,很多老百姓还是难以接受。”廖丹说。
郑州市民杨女士在2011年将母亲的骨灰埋在了大叶女贞树下。“我母亲特别喜欢户外,在世的时候经常到附近公园散步锻炼身体,她总说想一辈子都活在山山水水、花花草草中间。所以我就把她老人家的骨灰埋在这里,让她生活在大自然里。”杨女士说,“亲人们都很支持,只是有些母亲的老朋友不太理解,觉得我们儿女不孝顺,怕花钱随便就把母亲葬了。”
郑州市上街区市民王庆川去年曾计划将父亲的骨灰进行树葬,但是这个建议一出口遭到了全家的反对。“三个妹妹当着一家老少的面骂我不孝顺,不配作长子。我想想也对,父亲人没了、骨灰再不保存真就没个念想了,所以也就算了。”王庆川说。廖丹说:“每年都会有很多家庭报了名,却最终没能参加。这可以理解,树葬是一种传统观念的变革,而且涉及整个家庭,推行起来确实不容易。”
前不久,第四次全国殡葬会议明确提出,争取到2020年,全国火化区火化率达到或接近100%;骨灰存放、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到40%以上。目前,郑州市火化率已经达97.3%以上,但是选择生态安葬方式的家庭却数量极少。“我们园区从2009年还推行了花坛葬,但目前仅有不到100位逝者在此安葬。”廖丹说。
“传统埋葬方式沿用了几千年,改变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生态安葬从兴起到被广泛接受,本来就需要一个过程。相信随着社会生态观念的不断深入,树葬等这类既能寄托哀思,又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安葬方式能够被越来越多市民接受,这将是社会的进步。”郑州市殡葬管理处办公室主任杨虎说。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