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数千潘知府后人新塘祭祖

2014年04月05日07:04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数千潘知府后人新塘祭祖

  沐陂村在村中潘姓祠堂准备了核桃酥和鸡蛋糕等“清明饼”供前来拜祭的宗亲品尝。据介绍,这种传统至今已经延续了数百年。记者莫伟浓摄

祭祖的大烧猪要几个人才能抬上车。记者高鹤涛摄

  海内外潘氏宗亲齐聚广州 延续近300年风俗轮番祭拜共祖潘贞公

  昨日清晨,阵阵鞭炮声唤醒了天河新塘沐陂村,这座由潘氏族人组成的小村迎来了一年一度最热闹的日子。抬着金猪、点着鞭炮,海内外数千名潘氏宗亲赶到沐陂,轮番祭拜共祖潘贞公。在清明前一天祭祖的风俗,从明代至今已经延续了近300年。从骑马祭祖改为驱车寻根,从前绕墓的青葱山林,也变成了重重村屋,不变的是敬念先祖的宗亲情。

  文/本报记者方晴

  潘贞墓仍维持300年前原状

  上短香、烧衣纸、放鞭炮……昨日清晨7时,沐陂村潘姓族人拜祭过后,从8时30分开始,近至石牌、棠下、棠东、珠村、京溪,远至番禺西山村、海珠赤沙村等13条村的族人一批批赶来沐陂村拜祭共祖潘贞,其中还有不少是从海外归来的潘姓族人。9时不到,沐陂西街旁的这座宋代古墓就被厚厚的一层红纸屑覆盖。

  从潘氏族谱上拓印的《木陂山图》上看,潘贞公墓原在沐陂村西边约300米的土坡上,密林围绕。据潘贞后人、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介绍,潘贞墓仍维持300年前的“泥墓”原状,呈“虎踞之势”。

  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泥墓四周已铺上了水泥路,东边是沐陂小学操场,南边是一排小食店,西边一排翠绿灌木外,靠着崭新的红砖房。尽管围着重重村屋,泥墓却不需要建护栏,也没有文字说明或显眼标志。“村人都很自觉保护,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一本村志,人人都识族史。”潘剑明说。

  南宋府尹隐居广州 后人繁衍形成多条村

  据潘氏后人介绍,南宋末年,潮州府尹潘克常,字贞,故又名潘贞,剿海寇遭怨,因此到珠江北岸埋名隐居,身后葬于此地。

  “长子仍居珠村,次子居石牌,三子居棠下,四子守墓珠村。”潘贞四子潘长吉留下守墓一生,开垦繁衍,成了今天的沐陂村。“沐陂村原来是茂密树林,没有村名,以墓碑谐音成木陂,为克北面火炉山山火再改为沐陂。”

  所以说,潘贞是天河珠溪(即珠村)、棠下、石牌、沐陂潘姓四大房的太始祖,后来这四条村再衍生出岐山、丰乐、京溪、赤沙、贝岗等共十多条村,800多年来共繁衍26代子孙约2万人,分布海内外。

  在后代英才中,有埋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棠东村人潘达微,也有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当时的海军总司令、中将潘文治。

  海外九旬潘族人 遣孙回乡祭祖先

  在潘氏祠堂前,记者碰到了在上社村出生,从美国、新加坡回来祭祖的两兄弟。哥哥潘庆杰移居美国19年,弟弟潘庆雄12年前出国,如今定居新加坡。潘庆雄说,从太公那代开始,他们一族有200多人移民美国纽约,每年清明都有很多人回来过清明节。“我爷爷90岁了,昨晚视频聊天,他还提醒我一定要回来沐陂祭祖。”

  4年前,在国外生活安稳的潘庆雄与哥哥开始回来过清明节,谈到中外对比,他感慨万千。“小时候来沐陂就觉得热闹,现在回来看到同声同气的潘家人,才感觉真正回到了家。”

  在国外出生的第四代,还能有这么浓厚的宗族观念吗?潘庆雄说,他打算把儿女从新加坡带回上社村看看,尽管祖屋已成了高楼大厦,还是要让他们知道“这里才是我们的家”。

  潘剑明听到后感叹,“这座古墓不仅仅是古墓,更是凝聚我们族人的纽带。”

  潘氏后人重温“太公分猪肉”

  本报讯 (记者曾卫康)每逢清明前一天,沐陂等村的潘姓后人都会先到沐陂拜祭太始祖潘贞,再到别处墓园拜祭自己的祖先。

  昨日上午,石牌村的潘氏后人抬着150斤的大肥烧猪先到沐陂祭太始祖,再到金钟墓园拜他们的“大太公”。76岁潘伯表示,“拜太公”是我们祭奠共同祖先,我们每年都用大肥烧猪祭奠祖先。祭奠完祖先后将烧猪吃了,尝尝“太公分猪肉”的滋味。

  昨日中午12时,在花都的广州金钟墓园来了约三百人,老老少少,其中又以白发苍苍的老人居多。在人群簇拥下,只见四名壮汉抬着一头大烧猪拾级而上。有人问“大烧猪有多重?”“有150斤重!”潘氏后人回答。潘伯表示,这次拜的太公是天河区石牌潘氏祖先,“太公以下,我们村潘氏共繁衍了1500多人。”潘伯不断强调,他们每年“拜太公”都用烧好的大肥猪。今年这头大肥烧猪花了2888元。

  潘伯表示,大肥烧猪在祭奠完毕后,将拉回祠堂,晚上,村内的潘氏老小一齐吃饭,将烧猪肉切开,然后分吃。

  何谓“太公分猪肉”

  太公分猪肉,有“祖先赐食”的意思,通常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即所谓春秋二祭)之祭祖仪式后于祠堂举行,至今仍盛行于广州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乡村。

  在有些村内,隆重的祭祖仪式由族长带领完成后,村内德高望重之人会将猪肉分给族中男丁,表示福荫及庇护已由祖先带到各家,所得的分量也会详细地记录下来。

  “分猪肉”是村中的大事,即使已搬离农村的男丁,也会尽可能回村参与,可见这些集体的祭祀和宗族活动一方面表达了族人对先辈的孝心,也象征着族人的团结和家族的维系。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