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判案后,一般来说下发《判决书》就正式结案了。然而,昭平县却多了一道工序,为当事人进行判后释法。这不,3月28日上午,该县人民法院工作人员邱凯翻了两座山,再走3公里的机耕道,前往富罗镇金龙村走访一起案件当事人。
邱凯一番苦口婆心,当事人紧锁的眉头舒展了,一边站起来倒水一边说:“有点明白了!”“还有啥意见和建议吗?”邱凯递上了自己的《法官联系卡》,“欢迎打我电话。”
判后释法,只是昭平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村入户征求意见和建议的一个缩影。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该县号召领导干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听取民声、用实招破解民忧,拿出了一系列“走基层、转作风、解难题”的好措施。
“双联结对”心贴心
昭平县实施“双联结对”工程,即要求每个机关党支部结对联系一个农村党支部;每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结对联系农村党员、致富能手、普通群众、困难群众等10户群众,每名县直干部、乡(镇)直干部以及每名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共同结对联系一个村民小组。
“结亲戚”干什么?“五访五问”,访经济能人和致富带头人,问致富经验;访老党员、老干部、复转军人,问发展良策;访上访户、意见户和矛盾纠纷户,问愿望诉求;访困难户、低保户、残疾人和军烈属,问帮扶措施;访返乡农民工、返乡流动党员,问增收渠道。
如今,该县458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1382名机关干部已经行动起来,切实做到联系单位覆盖所有村、联系干部覆盖所有组、入户访谈覆盖到每家农户的“三个全覆盖”。
为确保好措施落到实处,该县实行“驻村工作日”制度。成立以乡镇班子成员为组长的驻村工作组,成员由政府机关、乡(镇)直单位干部及村定员补贴干部组成,在“驻村工作日”全天驻村为民服务,通过开展接访工作、夜访群众及时调研、结对帮扶重点调研等形式,切实找准制约农村基层科学发展的“症结”。
通过“双联结对”,该县共收集农村热点、难点、焦点问题4281个。
“四色分类”解难题
活动开展后,有一些群众不“感冒”,反映最多的是“意见经常提,整改无下文”。有的村民说,活动就是走过场,解决问题终无期。
为破解“活动成了走过场”,确保能改的立即改、一时不能改的逐步改,昭平县“分类下药”解难题。把收集上来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梳理,把问题分为“绿、蓝、黄、红”四种类型,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切实为民办实事好事:
简单易办是“绿色”,立即办、立即改,由驻村工作组成员分工负责、即时办结,在两周内解决;(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不太复杂的、驻村工作组层面可以解决的是“蓝色”,由每个工作组组长牵头落实、限时办结,在两个月内解决;
情况比较复杂、乡镇党委政府层面可以解决的是“黄色”,由乡镇党委政府挂牌督办、统筹处理,在两年内解决;
情况极为复杂、超出本乡镇权力范围的是“红色”,由乡镇党委政府及时上报上级对口部门、落实专人跟踪处理,驻村工作组要做好向群众解释说明和及时反馈等工作。
昭平县把“绿、蓝、黄、红”四种类型,采取“上报纸、上橱窗、上会议、上网络、上电视、上手机”等“六上”方式,面向全县干部群众公示,征求意见,促进问题解决。
该县依据分类,对症下药,同时筹措2000万元资金,先解“绿问题”,再碰“蓝问题”。然后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着重解决“黄、红问题”。
截至目前,该县县级层面共及时办结各类难题644件,交由乡镇办理1087件,化解各类纠纷388起。
(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