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西安3月28日电(记者冯国)3000年前的中国将军穿着什么样的护甲?目前正在陕西省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展厅中进行首次公开展示的一组青铜护甲,即2012年由宝鸡石鼓山出土的中国古代最早的将军护甲,将为人们了解青铜时代的甲胄装备和青铜科技的发展提供简洁而直观的形象。
陕西省宝鸡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军社2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组并不完整的将军护甲出土于2012年石鼓山墓地一号墓,同墓出土的18件(组)青铜器明显具有商末周初特点,显示着一些青铜器是由商入周的战利品。”
据了解,宝鸡石鼓山的商末周初墓地是2012年农民取土建房过程中意外发现的。除了一号墓出土了1组残缺不全的护甲外,其他墓葬中还出土了闻名遐迩的“禁酒器”等众多商末周初的青铜器,直观地展现出中国青铜时代的璀璨文明。
记者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展厅内看到,一组四件青铜护甲中,一件残长29厘米的铜甲整体呈卷筒状,犹如人的腿部形状,应是包裹腿部的护甲。在其接口处两边沿上,有卯孔3组,每组6个,其系住护甲防止脱落的作用十分明显。
跟护腿甲衣同时出土的另几件护甲的保存情况较差。其中一件残长23.5厘米、残宽10厘米的不规则铜甲,其短边沿有一排卯孔,长边沿则有两排卯孔;最大的一件残长40厘米、残宽21厘米的铜甲,边沿弧形上翘,外边沿仍有连续的单排卯孔。
参与考古发掘与文物研究的刘军社说,根据文物修复保护和实验检测发现,犹如薄片状的护甲仅两三毫米厚,其内有无衬里或布料、皮革等有机物仍不清楚,但目前可明确的是其更具装饰功能。它虽然不能抵御一般的箭镞等武器的进攻,但可以想象出其时应该已经存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厚重护甲。
由于多件护甲的边沿部分都饰有勾连云纹,专家推测其可能是护身的部分甲衣。也就是说,护甲是由胸身经腋下伸到后背,也可能二者本就是护胸或护肩的甲衣,其众多卯孔除了穿系之外,应当是与部分皮革制品相辅助。
刘军社说,实验室仪器检测显示,尤让人惊奇的是护甲的制作工艺。首先是炼出铜块,然后是不断锻打,直到形成护甲的不同构件。然后在其边沿处进行打孔,以备系联在一起组合成甲衣。勾连云纹等纹饰制作也是一遍遍地以大漆等材料描绘堆砌而成,造成慢工出细活的精美艺术品质。
这组将军护甲属于什么人呢?专家分析,根据2012年和2013年石鼓山墓地的持续考古成果来看,墓地的姜戎属性十分明显。姬姓周人与姜戎人在反对商人中结成同盟,这不仅表现在姜戎从灭商中得到大量商人青铜器后用于墓葬,而且墓葬中存在的众多壁龛和典型族属器物——高领袋足鬲等文化遗迹,都显示着墓地的主人是姜姓姜戎人。
或许受中国西北地理人文环境影响,出身中国西北的姜戎人一直骁勇善战,其中就包括因灭商有功而被周王室分封到山东半岛建立侯国——齐国的姜子牙。那么,石鼓山墓地是否为姜子牙一系的齐国王室“落叶归根之地”呢?
刘军社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小。历史上虽有几代齐国君王死后归葬西北故土的情况,但石鼓山墓地内墓葬的规格明显与诸侯国君王的墓葬礼制等不合,不能直接推出此墓地是姜子牙一系齐国王陵,更不能认为首次出土的将军护甲是姜子牙等人所有的结论。但无疑的是,这组将军护甲的发明权应当属于地处东西方文明交流汇聚之地的历史上的宝鸡人。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