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茶山
本报记者 任春 本报实习生 汪泳莲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
正值春茶飘香之际,寻茶之旅,悄然出发。给自己安排一段假期,去茶山、茶场、茶园体验采摘春茶的乐趣,品着茶的清芬,放眼盈润春光,良辰美景,莫若当下。
梅家坞中识龙井
一到春天,西湖边便热闹非凡。
“苏堤春晓”、“柳浪闻莺”等知名景点附近更是游人如织。如果想静静地品着“明前”春茶赏春光,“清走”旅行达人、杭州姑娘章芝君向记者推荐了一条线路:寻茶梅家坞。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穿过梅灵隧道往南,便是梅家坞茶文化村。这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村庄坐落于琅岭北麓的山坞里,青山环翠,绿水相依,放眼望去,绿汪汪的龙井茶树随着山势起伏绵延十余里,颇为养眼。
“不雨山长涧,无云山自阴”的自然风光,为龙井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村里几百户人家几乎家家种茶、制茶、卖茶,透过氤氲缱绻的水气茶香,杭州人的闲情逸致弥漫在村落中。好茶大多是在清明节采摘,这种“明前”茶受虫害侵扰少,芽叶细嫩,色翠香幽,味醇形美,为茶中佳品。
寻茶之旅,胜在意境。青山绿水、原生态的村落,令人一路如行画中。茶山上,年轻的采茶姑娘们头戴斗笠、身背茶篓,立于一畦畦的茶树间,远看犹如仙女一般。三五亲朋找一家炒茶人家驻足,炒茶师傅们就在自家门口支起一口大锅,将碧绿的茶叶倒进锅里,利索的手臂腾挪之间,龙井新茶便已炒好出锅,用牛皮纸一包,拙朴可爱。
春茶上市之际,茶园表演区每天都有茶艺表演,令爱茶人一睹中式传统茶道仪式的严谨与优美。
品完新茶,还可去梅家坞茶文化村中的周恩来纪念室参观。里面有周恩来与董必武、陈毅等领导人的珍贵照片与史料。走乏了,遍布村中的地道杭州农家菜令人食指大动,龙井虾仁、竹笋炒干丝等菜格外美味。饭后沿着小溪散步,满山茶园,满目春光,令人流连。难怪欧阳修早在千年前便一声赞叹,“纵情山水间,茶亦能醉人”。
武夷奇秀岩茶香
好水滋养人,好茶吸引人。
从小喜欢喝茶的温州商人赵志在上海拥有一间沉香工作室,香和茶是他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他从小喜欢喝武夷大红袍,每到春天,他都会从上海远赴武夷山踏青寻茶。
春天的武夷山青翠醉人,天游峰奇骏挺拔,乘竹筏九曲溪漂流堪称经典。乘上竹筏,穿梭在烟雨蒙蒙的青山绿水间,两岸植被清新喜人,低头见江水清澈透亮,鱼自潜翔。闭上眼睛,春风徐来,万物有灵。清冽的好空气令人瞬间神清气爽,好似在仙境中穿行一般。
武夷山问茶,一定要看看那六棵大红袍的母树。武夷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的品种之一,乃乌龙茶之珍品,亦有“茶中状元”、“武夷茶王”之称,堪称国宝。母树生长在武夷山北部天心岩下、天心寺西面、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1927年天心寺和尚的“大红袍”石刻。那里四季气候温和,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滴流,云雾缭绕,非常适合茶树生长。
一路沿着茶道行进,路旁的茶树赵志都叫得出名字:金毛猴、半天腰、肉桂、水金龟……品种之多,令人惊叹。空幽深谷中,一步一景,溪流潺潺,花香四溢。当地人说,大红袍母树茶树生长之所,便是武夷山山水绝佳之处。拥有300多年树龄的6株大红袍树在春风中轻轻摇曳,生生不息的生命好比这茶树,唯有天地雨露的滋养,才可成就卓然不群的风华。
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曾写诗赞美武夷岩茶:“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自古以来,武夷山人不但善于种茶、制茶,而且精于品茶。王顺明,便是武夷山当地一位赫赫有名的茶人。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薪传奖得主、武夷山琪明茶叶科研所创始人,王顺明谈起茶,如同聊起自家孩子,滔滔不绝。
王顺明告诉记者,好的武夷岩茶必须具备优生态、良好的树种、精湛的工艺。特别是制作环节,可称之为“环环相扣、环环重要”。如果一个制作师傅心浮气躁,肯定制不出好茶。武夷岩茶与安溪铁观音不同,安溪铁观音有掀盖即香的特点,而武夷岩茶有香溶于水的特点,所谓“杯中过三香”:盖杯香、挂杯香、口齿留香。此外,“懒肉桂、勤水仙”,在制作过程中,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制法,奥妙无穷。
每年四月中旬,不少茶人会慕名而来他的琪明茶叶科研所参观游览。对于远道而来的爱茶人,王顺明总会请他们喝一杯香味浓醇甘滑、汤色清澈艳丽的“琪明”岩茶。喝完此杯,才能体会到清才子袁枚在武夷赏茶一文中写到的境界:“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刃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在他茶室外面的武夷岩茶种子资源圃里,“北斗一号”、“黄观音”、“大红袍”、“紫红袍”、“不知春”、“金锁匙”、“牡丹”、“水仙”……百余种武夷岩茶荟萃一园,逛逛这个园子,寻茶之旅就已经让人大开眼界了。
黄山屯溪品猴魁
青砖小瓦马头墙、飞檐翘脚花格窗、窄道深街、商号林立……立于安徽黄山市的“屯溪老街”上,常让人有一种穿越感。这条800多米长的老街,宽度仅有5米至8米,由新安江、横江、率水河三江汇流之地的一个水埠码头发展起来,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老街区之一。
屯溪北靠黄山、太平湖,西邻齐云山,东临千岛湖,历史上因为水运畅通而成为皖南山区物资集散地和经济中心。明朝嘉靖年间,就已经是我国著名的茶市。黄山多名茶——黄山毛峰,形似雀舌,色如象牙,滋味鲜醇;太平猴魁,芽叶平展,汤色青翠,浓香四溢;屯溪绿茶,外形似眉,条索匀整,味浓解渴……黄山北山脚下的太平猴魁如今是享誉全国的十大名茶之一,当年部分徽商正是从黄山南山脚下的屯溪出发,带着一山之隔的太平猴魁走出安徽、走向全国。
黄山太平的雨前猴魁在山水浸润下,清澄、厚重。入杯冲泡时,幽香从明澈翠绿的茶汁中扑面而来,人们将这种“头泡香高,二泡味浓,三泡四泡幽香犹存”的意境,称为“猴韵”。
如今,在这个享有“流动的清明上河图”美誉的古街上,茶楼、酒肆、书场、墨庄依然林立,古趣盎然。在这里,游人也可以品尝到毛豆腐、徽墨酥,运气好的话,或许还能挑选到上好的歙砚,观其坚润如玉,闻其磨墨无声。
北倚华山,南临新安江的屯溪老街见证了徽商从发展至落败的岁月,于是,在山水之间、在斑驳的古街中,坐在老街茶馆里品上一杯猴魁便不再是喝茶那么简单,从这杯浓茶中不仅能品到几分山高皇帝远的安宁,还能参悟到几分惯看春风秋月的淡然。
与老街隔横江相望的剧院舞台上,黄梅戏演员那淳朴细腻的唱腔将茶田间百姓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尽数诠释,黄山脚下,茶农们的过去与现在,历历在目。
咏茶美句
茶甘酒美汲双井,鱼肥稻香派百泉。 ——黄庭坚
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玑珠。 ——苏轼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范仲淹
更作茶瓯清绝梦,小窗横幅画江南。 ——陆游
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 ——林逋
春风修禊忆江南,洒?茶炉共一担。 ——唐寅
寒灯新茗月同煎,浅瓯吹雪试新茶。 ——文征明
草堂幽事许谁分,石鼎茶烟隔户闻。 ——浦瑾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