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益虎)在浏阳经开区上班的长沙人周建安傍晚6时下班后,乘坐公交车回到位于浏阳城区恒大华府的家中照顾2岁的女儿。近年来,像周先生这样迁居浏阳的外地人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约10万新浏阳人就业安家,浏阳由人口输出大市逆转成输入大市。就业保障、生态环境和交通便利等优势使得浏阳已成为宜居城市。
2005年以前,浏阳市农村人口占八成,全市外出淘金务工者一度达20余万之众。近年来,浏阳县域竞争力“连级跳”,形成了用工“洼地”,已拥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鞭炮烟花、健康食品、生态旅游、现代服务、文化创意等八大产业集群,昔日外出务工的浏阳人多数已回乡置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制造等新兴产业不但为本地人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还吸引了1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类技术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如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的信息产业巨头蓝思科技,其用工量就超过4万人,相当于浏阳一个中等规模乡镇的人口。
10万新浏阳人的涌入,也得益于浏阳唯美的生态环境。近年来,浏阳加快了城乡统筹环境治理建设。三年造绿行动,近1000万棵树苗被种植在城区和乡镇,浏阳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7%。据浏阳市环保局资料显示,2013年浏阳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9%。浏阳曾先后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市”、“全国绿色小康县(市)”等荣誉称号。此外,浏阳还积极走出去交流宜居城市经验,已经先后与巴西贝尔德朗市、德国新鲁宾市、日本雾岛市结为友好城市。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