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3月18日电(记者邰晓安)福州市中心繁华的万宝商圈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在商场旁一个僻静的小巷深处,一座不起眼的小宫庙——福州市道教浦西福寿宫香火氤氲。
和中国很多的民间宫庙一样,浦西宫里面供奉有多路神仙。占地仅700平方的宫庙,大殿左厢供临水夫人陈靖姑,右厢供华光大帝马天君。虽名为道观,但浦西宫中堂中间供奉的却是“明教文佛”和“度师真人”,宫庙的门额上也刻着“明教文佛祖殿”字样。
宫庙理事高贞雄今年已77岁,在他小时候,每到菩萨生日,身着白色长袍的信众就会到浦西宫来祭拜,但他并不知道“明教文佛”和“度师真人”的渊源。
“直到1998年,省里的一位专家路过浦西宫,看到‘明教文佛祖殿’几个字说,这里供的是摩尼,是摩尼教。”高贞雄说,“2009年,中国社科院专家宣布在福建霞浦发现了摩尼教的重要遗址,我们在霞浦发现霞浦林瞪公的族谱。看到他们的科仪书,才发现我们的庙跟霞浦存在许多渊源关系,有很多地方是相似的。”
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在波斯拜火教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诺斯替派和佛教等教义思想而形成的宗教。摩尼教曾流传于亚洲、欧洲和北非洲。摩尼教在波斯创立后沿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唐武则天时极为鼎盛;因其教义崇尚光明、憎恶黑暗、拜日月,在中国又被称为明教。
“会昌年间,唐武宗灭法,除道教之外的其他外来宗教均在剪除之列,摩尼教也不能幸免。当时回鹘摩尼僧呼禄法师等人逃往唐朝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福建沿海地区,继续弘传摩尼教。”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富学说,“摩尼教传到福建以后,它和福建的民间宗教文化互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教门。”
杨富学说,浦西宫供奉的“明教文佛”便是摩尼,而“度师真人”则是北宋时摩尼教的“教主”林瞪。“福建的摩尼教经数代发展,至北宋初林瞪为龙首寺寺主时影响大增。林瞪一生造福乡邻,以善于祈雨著称,积极推动摩尼教的民间化,促进了闽浙摩尼教的发展。‘明教文佛祖殿’就是时人祭祀林瞪的庙宇。”
杨富学表示,霞浦、福州摩尼教遗址、文物、文献的发现不仅有效补充了世界摩尼教史上文物和资料的不足,还将摩尼教寺院在福建创建的时间向前推进了数百年,填补了中国宋代摩尼教历史上的空白。
“从严格意义上讲,摩尼教已不再具备宗教属性,而是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杨富学说,“浦西宫可称得上古代摩尼教在中国流行的活化石,是古代中国和伊朗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虽然历经社会变迁,身穿白袍的祭祀活动也已消失,不过浦西宫中堂“朝奉日乾坤正气,夕拜月天地光华”的明教楹联,昭示着这个古老宗教影响至今。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