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图为:模特为黄荣华植物染料服装代言
记者 海冰 通讯员 方芳
植物染色技艺在中国传承数千年,堪称“人类染色活化石”,但民国以来被化学染料替代,随着老艺人“人走艺绝”,掌握者甚少。
武汉市江汉区57岁的黄荣华在祖辈相传手艺的基础上,30年多来,用大自然中的花、草、树等做了无数次试验,从500多种植物中萃取染料得到100多种颜色,成为大陆研究植物染色第一人。近日,记者采访了“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黄荣华,倾听他的好“色”故事。
古法染色源远流长
“传统植物染色技艺是采用植物根茎、树皮、叶、花、种子等做原料,用水萃取法提取染料,借助草木灰、明矾、铁矿石等助剂,进行手工染色。”黄荣华称,传统的扎染、蜡染、夹缬、灰缬印花技艺及云锦、宋锦、蜀锦等刺绣技艺,都用这种古法染色。
研究者认为,在新石器时期,古人就开始利用植物染料给纺织品染色。周代宫廷中设有专职官吏“染人”掌“染草”之职。《诗经》中有用蓝草、茜草染色的诗歌,可见当时民间植物染色已较普遍。到秦代设有“染色司”、唐宋设“染院”、明清设“蓝靛所”等机构。明清时期,天然染色技艺达到鼎盛期,染料除自用外,还大量出口,与丝绸一样名扬海外。
湖北古属楚国,草肥水美植物繁多,提供了充裕的染料原料,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丝织印染技艺即领先于全国,染色色谱齐全,工艺先进。
古代印染不仅颜色多,色泽艳丽,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古人将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也是本色、原色。原色混合得到绿、紫、粉等色,称间色。古人所穿衣服的颜色是据其社会阶级而定,不能逾越。黄色是最高级,为皇帝专用;青色最低级,是平民衣服的颜色。因人数众多,来自“蓝类”植物的青色染料需求量大,《本草纲目》解释所谓“五蓝”就是茶蓝、蓼蓝、马蓝、吴蓝和木蓝。
500多植物“变”出百余种色
明清时期,汉口的绣房、字画店、布匹行等星罗棋布,都需依托传统植物染料来染色,为该技艺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后受化学染色冲击,解放后几乎很少有人再用植物染色。随着老一辈艺人人走艺绝,加上文献资料匮乏,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严重濒危。
所幸,黄荣华的外公清末民初创立“清永斋”,专做装裱材料的染色,受家庭熏陶,黄荣华幼时有自己扎风筝染成五颜六色的经历,后师从舅父继承了部分植物染料制作及染色技术。
为了完善这门技艺,黄荣华翻阅了大量古籍,从西晋《南方草木状》、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等古籍上找到记载的20多种染料的制作和染色方法。30多年来,他还尝试从500多种植物萃取染料,将古法染色方法一个个复原,至今已掌握100多种颜色的制作技艺,成为大陆研究植物染色第一人。
天然手工染色偶然因素很多,即便同一地方同一种植物,采集时间不同,成分也会有变化。提取方法不同,染色过程中水质、水温、时间的差异,以及媒染剂纯度、用量、使用方法不同等,都会造成染色效果差异。如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天然手工染色同样如此,这正是其魅力所在。
将“非遗”嫁接时尚
古法染色在中国也称为植物染色,欧美基本上称为“天然染色”,日本称作“草木染”,韩国称为“自然染色”。“中国是发源地,但如今能系统掌握植物染的人凤毛麟角。”黄荣华说。近年来,他致力于古法染色的保护、推广,走出了一条“非遗”保护的新路子。
“要原汁原味、留住老祖宗的根,又要走在时代的前沿”,黄荣华认为,既要遵循传统技艺,又力求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中,“非遗”保护才有出路。他与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楚艳合作,将中国传统染色送上巴黎T型台,震惊法国;他与国内知名服装企业合作,开发高端天然手工染色产品;他将传统染色用到围巾、披肩、包袋、袜子、内裤等产品,让普通人也能感受远古技艺的魅力;他在宋庄开“国染馆”、在福建设靛蓝染料基地;他到北京服装学院开设专业课……
“复苏植物染色正当时”,黄荣华称,“目前用天然染料商品化替代合成染料还不现实,但植物染色在满足个性化需求、践行环保理念方面,应有一席之地。”
(图片为黄荣华提供的资料照片)
(来源: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