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游波罗”的涵义

2014年03月12日07:07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游波罗”的涵义

黄天骥

  短短几天,游“波罗庙”者就达16万人之多,还举行祭海仪典,诚为盛事。

  广州人有“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的俗谚,竟把“游波罗”置于洞房花烛之前。不错,波罗庙一带,树绿山青,澄波万里,“波罗浴日”曾属羊城八景之一。若说欣赏这里的景色,比“娶老婆”还重要,则令人大惑不解。仔细一想,却又有其道理。

  波罗庙原为南海神庙,建于隋初。广州濒海,老广崇拜海神。珠江口风高浪急,人们祈求风调雨顺,航海安全,便在这里建立南海神庙,还举行祭海仪式。据韩愈在《南海神庙碑》中记载,从唐代元和年间开始,祭海仪式已非常隆重,“铙鼓嘲轰,高管嗷噪,武夫奋棹,工师唱和。”意思是打鼓奏乐,划船歌唱,十分热闹。以后,祭海便成为南海神诞的传统。

  南海神庙为什么又称为“波罗庙”,这和庙中旧时有两株菠萝树有关。据清代屈大均记:“庙植菠萝树,种从海外来。”他又说,相传古代波斯有使臣,名叫达奚,来中国朝贡,航船就停泊在南海神庙附近。达奚把带来的两颗菠萝种子,种在庙里。正流连忘返之际,海风忽起,水手忘记了他仍在岸上,举帆远去,把他遗下了。达奚在庙边望海悲泣,竟化为石。“土人以为神,泥傅肉身祀之。”这庙从此也被称为波罗庙。

  在波罗诞时,广州又有卖“波罗鸡”的民俗。乡民以泥土挞捏成鸡形,黏上鸡毛,泥鸡栩栩如生,游人常买它以求吉利。我猜想,恐怕这和纪念达奚有关。按粤语,挞捏的“挞”,与“达”谐音,“鸡”与“奚”,形与音均近。很可能制作“波罗鸡”,是乡人从“泥傅肉身以祀之”的转化、简化而来。

  所谓达奚来华朝贡云云,其实他是来搞中外贸易的。后来民间又传说,有外国商船在这里沉没,一浮尸手里拿着两株菠萝树苗,乡民把死者安葬,把树苗栽种,这便有了菠萝树。无论是哪种说法,都和海上贸易有关。在过去,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是中外贸易必经之路。把南海神庙和海外传入的菠萝以及外国商贾联系起来,恰好是广州人素来重视外商外贸和外来文化的明证。

  外商从这里集散,波罗庙一带便成为繁荣游乐的市场。清代崔弼说,诞日时,这里商船云集,“所有日用器物玩好,闺阁之饰,儿童之乐,万货聚萃,陈列炫售。”(《波罗外传》)。请看,这里不就是古代的“广交会”吗?

  老广爱饮“头啖汤”,波罗诞时,有那么多奇珍异宝,岂能不去开眼界,抢生意?“执输行头惨过败家”,这不是比“娶老婆”还重要吗?而且,娶老婆可以另择吉日,而波罗诞“游波罗”就只农历2月11日到13日这几天,岂能失之交臂?再者,这里有“闺阁之饰”,不少妇女也会去凑热闹,那时说不定还会交上“桃花运”呢!

  南海神庙和波罗庙的演合,体现了从古以来广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镇的进程;“第一游波罗”的俗谚,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广州人的品性。

  你说我说:

  上期《仁威庙前看卖武》一文引读者热议:

  广州的街巷零星散落了很多寺庙,如光孝寺、华林寺、黄大仙祠、南海神庙等等。人们在这里祈愿,并衍生出丰富趣致的民俗活动。昨天我还带着孩子去逛“波罗诞”呢,孩子买了波罗鸡,吃了波罗粽,玩得很尽兴。

  (读者:马可瓦多)

  我小时候也住泮塘,仁威庙前的热闹场景仍记忆犹新。每次母亲带我去拜真武大帝,威严塑像、螺旋塔香营造的氛围总让我心生敬畏。不过那时还小,哪懂什么求神拜佛,一心只盼着庙前的风车、糖人摊档和江湖艺人的表演罢了。

  (读者:我不哭)

  告读者:本期文章中提到的广州城、广州景、广州人是否勾起了您的回忆?请发邮件到smgzd

  dgz@126.com,下周三,我们将选登精彩点评。

  本专栏逢周三见报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到: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