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福龄放飞龙头蜈蚣风筝。
软翅“红金鱼”风筝
“乒乓球运动员”风筝
韩福龄展示两个龙头。
韩福龄描绘风筝图案。
非遗传承人
策划:赵洁
文:记者 吕云
风筝 韩福龄
潍坊风筝:
简介:潍坊风筝兴于明初的“木版年画之乡”杨家埠村。其时,杨家埠村村民利用每年春天的空余时间,用印年画的纸张、颜料,绘制出各种图案,扎制风筝。潍坊风筝形象简练,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具有起飞平稳、放飞高的特征。2006年,潍坊风筝与南通板鹞风筝、拉萨风筝一起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代诗人高鼎描述春天放风筝情景的诗句。风筝制作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宋代开始,渐成为民间所爱好的春季户外活动。在世界风筝之都——山东潍坊,就有这样一位爱好者,他从7岁开始,在70多年的时间里,每年都会将自己亲自制作的风筝放飞蓝天。他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的唯一传承人——韩福龄。如今,已80岁高龄的韩福龄仍然醉心于这一爱好,每天不知疲倦地亲自画、扎、糊制着各种精彩纷呈的风筝。
120米龙头风筝震惊新加坡
从1984年开始,每年4月份,潍坊都会举办国际风筝节,而韩福龄每年都会亲自扎一个风筝参加风筝节,从来没间断过,今年也不例外。韩福龄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年龄大了,已经扎不了太大的风筝,今年扎的这只风筝也就一平方米左右,而自己扎过的最大的风筝超过了10平方米,其中有一只是仿照美国F-13战斗机扎制的飞机风筝,非常有气势。
迄今为止,韩福龄扎过的最长的风筝是一只长达120米的龙头蜈蚣,整只风筝有240节。这只风筝成为他永远的骄傲。1985年,韩福龄带着这只风筝来到新加坡,参加在当地举行的国际风筝放飞表演,一飞成功,轰动了这个花园之国。这是韩福龄和他的风筝第一次出国,这次经历令他终生难忘。韩福龄告诉记者,当他和同行者穿着印着“中国”二字的服装,带着巨大的龙头蜈蚣隆重出场时,新加坡的华人表现出巨大的热情,而当龙头蜈蚣一飞冲天后,全场轰动了!“全场欢呼,观众席上好多人把帽子扔向天空,场面很壮观,我当时也很激动。”表演结束后,《联合早报》采访了韩福龄,并在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了龙头蜈蚣照片。后来,这只巨型龙头风筝被新加坡一位华侨朋友收藏。
1990年,韩福龄和他的风筝又来到意大利,并在国际风筝比赛上夺得了最高奖项。世界杯足球赛在意大利米兰开幕当天,在著名画家拉斐尔的故乡乌尔比诺市举办了国际风筝节。举办方了解中国的风俗,向中方提出以龙和凤凰两种风筝参加比赛,这次比赛,韩福龄制作的风筝无论从工艺分还是放飞分都名列前茅,获得了金质奖牌。
为国家争得荣誉的韩福龄回到潍坊后,得到市里领导的接见,有位领导夸赞说:“中国没有马拉多纳,但我们有风筝明星韩福龄;中国的足球无缘进世界杯,但我们潍坊风筝获得了世界级最高荣誉。”
7岁时曾扎制第一只风筝
1934年,韩福龄出生在老潍县的东关地区。他从小就喜欢风筝,7岁时曾亲手扎制第一只风筝——八卦风筝,放飞蓝天。当时,他住的那条街上,有一位大名鼎鼎的风筝艺人——居于潍坊风筝十大家之首的胡景珠。胡景珠是精于放飞的行家,最拿手的风筝是龙头风筝,他所扎制的“龙头蜈蚣”是潍县风筝的名作,被称为“胡派风筝”。
从少年起,韩福龄就拜师学艺,得到老师的真传,成为“胡派风筝”的传人。不过,韩福龄并没有满足于师父的传授,他首先对龙头进行了改进。他发现,过去的龙头蜈蚣在放飞过程中,旋转起来再停住时,往往“一个眼珠朝上,一个眼珠朝下,不在一个视线上,缺少龙的霸气”。韩福龄反复琢磨龙眼的特点,尝试在扎制龙头的时候,让龙眼处于中心稍偏的位置,这样风筝停下来时由于重力的作用,两只龙眼的视线就是统一的,“格外能显示龙的霸气”,如此扎出的龙头风筝更为威武,更富神韵。
韩福龄不仅善于在风筝结构上创新,在种类上也不断探索创新。“就是在‘文革’期间,我的风筝也从没中断过,每年天上都有。”当时,传统人物风筝如钟馗、麻姑献寿等都属于‘破四旧’的范围。扎不了传统人物风筝,韩福龄就想着法子扎蝴蝶、螳螂等昆虫风筝和现代人物风筝。他绘制了中国乒乓球第一位女子单打世界冠军邱钟惠手握乒乓球的形象,扎成风筝,顺利放飞,这就是韩福龄有名的“乒乓球运动员”风筝的由来,他至今都为自己的这一创意感到得意。
扎、糊、绘、放是基础 创新更重要
在70余载的风筝制作生涯中,韩福龄还研制成功了不需悬挂任何飘带类平衡物的硬翅足球风筝、紫荆花风筝和创新型飞机风筝。他告诉记者,传统的圆形风筝如八卦、七星等都必须有一个大长尾巴加以平衡,而他创新的硬翅足球风筝则不需要,“不仅携带方便,而且起飞也好”。
1982年,国家轻工业部在天津举行“中国首届风筝放飞比赛”,韩福龄所制作的软翅仙鹤童子,得了软翅类第一名,这只仙鹤童子风筝是只创新风筝,其主体能折起来,便于携带。从2000年前后,韩福龄开始摸索制作红金鱼风筝,近几年,他扎得最多的就是红金鱼。红金鱼风筝不仅外形美丽,而且,翅膀和尾巴都能拆分折叠,体积比展开时少了五分之四,非常便于携带,起飞效果也非常好。
“说相声讲究学、说、逗、唱;做风筝讲究的是扎、糊、绘、放。”韩福龄用四个字概况了潍坊传统风筝的制作方法。如今,从选料、扎制、糊料、绘画到放飞,像韩福龄一样通晓全套风筝制作方法的老艺人已经屈指可数。韩福龄告诉记者,他一生制作的传统风筝,有上千只,设计种类有四五十种,这全是源于喜爱。
耄耋之年仍痴迷不辍
做风筝纯粹是韩福龄的业余爱好,做了70多年风筝,他从来没有卖过一只,全部风筝不是送进了风筝博物馆,就是随缘送给了风筝爱好者。他笑着告诉记者:“我的经济头脑不发达。钱这个东西是身外之物,够用就行了。如果整天想着买卖风筝的话,我就没有这么大的劲头研究风筝了。”和在金钱方面的态度相通,在教授徒弟方面,韩福龄对风筝技艺也毫无保留。他说:“一花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传授技艺方面,没有保守的必要,尤其是在传统风筝不景气的现状下,不能让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在我们这一代消失了。”
1984年,潍坊举办首届国际风筝节,韩福龄制作的龙头蜈蚣一冲上天,震撼全场,《工人日报》、《体育报》、《文汇报》等媒体纷纷予以报道,甚至有媒体用“韩公好龙”来形容韩式龙头蜈蚣之妙。很多省份的风筝爱好者在看到报道后写信来,请教风筝的扎制方法,他逐一回信,回答疑问。在潍坊本地,过去也有许多风筝爱好者跟着他一块放飞,学习和切磋技艺,但是近年来,由于造价较高的传统风筝受到三角、菱形等简易廉价的商业塑料风筝的冲击,传统风筝艺人单纯靠卖风筝很难维持生计,许多人都转行了,现在经常跟韩福龄一起参加放飞活动的也就剩五六人。
韩福龄告诉记者,他最远的一个徒弟来自江西九江,现在也已经70多岁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不断向他学习请教,还曾请他到九江参加风筝表演。2012年,西安有个刚大学毕业的小伙子也专程上门请教。而正式向他拜师学艺的有两名弟子,其中一个叫李进浩的徒弟仍坚持在传统风筝行业,他是学美术出身,从18岁就跟韩福龄学,已经学了10年,如今,扎、糊、绘、放的本领都很强。面对传统风筝行业人才流失的现象,韩福龄也感到忧心,他在多个公开场合都表示:任何人想学,只要人品好,他都愿意免费教。
韩福龄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大儿子都能扎、能画,也参加过风筝比赛,不过,韩福龄说,两个儿子现在反对他扎风筝,希望他能够好好歇歇,安度晚年。“可是,我痴迷这个,并不觉得累。”他说,累的时候一扎风筝,精神反倒变好了。如今,已经80岁高龄的韩福龄每天在照顾中风卧床的老伴之余,必定会拿出两三个小时扎风筝。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