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姚 倩
据挪威媒体报道,中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被提名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他和印度遗传学家斯瓦米纳坦因为对亚洲的粮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而被挪威中间党议员特鲁维·威度提名。(3月6日《环球时报》)
也许是因为中国的诺贝尔奖之梦做得太久,让国人有了浓重的诺奖情结。因此,有关国人与诺贝尔奖的话题,总能牵动大众的心。而在对诺贝尔奖漫长的等待过后,好事似乎又接踵而至——继去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今年,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又进入了诺贝尔和平奖评选的视野。
在笔者看来,诺贝尔和平奖作为一个长期由西方把持的奖项,评审中浓厚的西方价值取向已久为人所诟病,相信袁隆平院士对这个奖项不会有什么特别兴趣。但从另一个层面考虑,一位生物农业技术方面的专家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似乎表明该奖项的推选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向”,这个转向,使事件本身陡然变得有了一些可说一说的意义。在现代,和平的意义早已不单纯地定义在战争和军事的范畴之内。在2001年纪念诺贝尔奖百年诞辰时,和平奖评委就曾表示,希望扩大和平奖的评选范围。近年来,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奖者所从事的行业已扩散到环保、金融和社会工作等领域。而如今,袁隆平的被提名又表明,生物技术的进步作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一股力量也被认可。
“仓廪实而知礼节”,无论社会怎样发展, 解决温饱问题始终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而贫困与饥饿也一直是威胁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的世界性问题。马尔萨斯主义者就认为,人口过剩和饥饿是战争的根本原因。中国科学家袁隆平让亚洲水稻产量大幅提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杂交水稻技术被推广到20多个国家,增产的粮食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袁隆平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就是向世人宣告了一条朴素的真理:消除贫穷与饥饿是对和平最大的保障。
作为一项评奖,诺贝尔和平奖在100多年来一直吸引着全世界的注意力。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几年前就有国内民间组织建议推荐他作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并在国际国内以各种方式积极声援,但中国科学家却一直未正式进入诺贝尔奖评委的视线。而与此相反的是,自二战以来,超级军事大国的首脑、国际争端制造者和分裂主义者频频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它以西方的评价体系作为评选的标准,甚至一度沦为西方政治的工具,与中国主流的声音背道而驰。此次袁隆平被提名,无疑是诺贝尔和平奖开始倾听中国主流声音的一种反映,也是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体现。因此笔者以为,袁隆平被提名诺贝尔和平奖,能让和平回归其本身的意义,或者扩展到更广的范畴,让诺贝尔奖重视来自中国的声音,这本身的意义不容忽视。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