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常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们要了解现在,了解未来,必须读历史。大家研究经济,发展工商,希望能够回过来借用自己的历史经验,更要看清楚,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存在五千年,不是容易的事。
南怀瑾给工商业界朋友推荐过不少好书。其实南怀瑾不仅仅是推荐,更是一种南怀瑾式的文化解读,通过他的视角,我们就能够在这些典籍中找到属于中华的人生智慧和商业智慧。南怀瑾一生读书浩如烟海,给工商界推荐的书也很多,如《古今图书集成》、《汉书·食货志》等,我们不一一介绍,在此只能择要而述之。
《大学》和《中庸》:修身处世的实典
彼得·圣吉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斯隆管理学院资深教授,国际组织学习协会(SoL)创始人、主席,著名管理学家。1990年,他出版了《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一书,积极推动人们刻苦修炼,学习和掌握新的系统思维方法,在世界各地反响强烈,连续3年荣登全美最畅销书榜首,被《哈佛商业评论》评为过去20年来5本最有影响的管理书籍之一,他本人也被称为继彼得·德鲁克之后,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
1995年4月,彼得·圣吉应邀到台北演讲,在《第五项修炼》一书的中文翻译者、高雄中山大学教授杨硕英的陪同下,专程到香港拜访南怀瑾,咨询自己写了《第五项修炼》之后,应该如何再提升,应向哪方面努力。南怀瑾建议他读中国的3本书——《大学》、《中庸》、《管子》。称前两本书不但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立身处世的实典,并且包含了最高的管理哲学和政治哲学。至于《管子》,则记述了管仲形而上的哲学思想,以及形而下的用世及治国理念和实际措施。
南怀瑾这么看重的《大学》和《中庸》究竟是怎样两本书?
《大学》和《中庸》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的二书。《大学》原是《礼记》第四十二篇,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又提出实现天下大治的8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每一个都以前一个为先决条件,而“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前4个是“修身”的方法途径,后3个是“修身”的必然效果。从天子到庶人“皆以修身为本”,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统治者道德修养的好坏决定着社会的治乱。它明确肯定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修成。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当时的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开篇就讲到“性”与“情”,这是最高的哲学命题。南怀瑾认为,人的修养,内在的修养最难,要读《中庸》。《中庸》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也”。这是身心修养的最高原则。
《大学》和《中庸》一样提倡“慎独”,主张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诚心诚意地恪守道德规范。《大学》反对统治者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地聚敛财货,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些论点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南怀瑾说,《大学》是“四书”的第一本书,《中庸》算是第二本。其实《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写的一篇学习心得文章。《中庸》一书是曾子的学生,也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写的一篇学习心得文章,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其价值远远超过《大学》。
南怀瑾不仅是常人眼中的国学大师,也曾经走进商界,在经商之道上有独到且供世人品鉴之处。他倡导修建中国第一条中外合资的金温铁路,历时10年,委曲求全,终于建成这条让浙西南人民企盼了近百年的交通大动脉。促成这条铁路早日开工,早日给铁路沿线的百姓带来实惠的,不是金钱的力量,是南怀瑾愿意为家乡的进步奉献力量的思想觉悟,是每一位参加建设的工人一心一意克服重重困难的意志。
世界级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对美国人说,美国人21世纪的主要管理挑战就是提高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的问题,问题转化一下,其实也就是那些掌握知识的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在没有外界管制的情况之下如何去提高自己的贡献。其实这就是《大学》和《中庸》中提倡的管理思想。
(本文摘自《南怀瑾的商业智慧》,有删节,未完待续)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