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吕林荫
1 马年正月里,微信朋友圈中有三个字出
现频率奇高——“断舍离”。
“‘再买就剁手’有新说法了?”这是购物狂的自然联想。
“那姑娘莫不是想出家……”这是嗅出了其中的禅意。
“讲的明明是日本人的收纳术,你们太Out(落伍)了!”这是摸到了皮毛。
“断舍离”究竟为何物,有何用,意何在?被无数次转发和“点赞”后,问起这些问题的人越来越多。
“断舍离”这一概念由自诩为“杂物管理咨询师”的日本人山下英子提出,是近年日本新兴的生活理念:“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质的迷恋。她以此理念为基础,鼓励人们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舒适自在的生活。
山下英子生在东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她在大学期间开始学习冲道瑜伽,接触到瑜伽的行法哲学“断行、舍行、离行”,她将这种放弃心中执著的理念提炼成“断舍离”,运用到日常生活整理、人际关系、思考方式等多个方面。
从2000年起,山下英子在日本各地举行一系列讲座,传播“断舍离”的理念,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媒体亦竞相采访,“断舍离”由此成为社会流行话题,许多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本身因之发生了改变。
10余年之后,简体中文版《断舍离》一书出版,这一理念流传到我们身边,并迅速活跃在社交网络上。
2
打理肉眼看得见的世界总是容易的,而清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
这是一本仅11万余字的小书,普通读者大约花一个下午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能读完它。乍一看,它像极了一本教你怎么“扔东西”的收纳指南,反反复复讨论着一个“主妇式”的话题,而一旦付诸实践,你就会发现,这其中蕴藏着醇厚的人生哲学。
前两天,一位运动达人告诉我,他误以为这是一本讲禅修的著作,既买之,则读之。看完后,他翻出一把落满灰尘的网球拍,开始实践“断舍离”。
在书中,作者一再提示人们,在决定“舍”还是“不舍”、“取”抑或“不取”时,主角永远是人而非物,不问物品是否有用,而问物品对于“当下的我”是否有用——这就逼着这位老兄开始琢磨这把网球拍与他的关系。
这把海德球拍是他去奥地利出差时专程购回的,价格近万元,手感卓越,无可挑剔,可却被塞在储藏室里2年之久,至今尚未启用。当然不是因为主人懒得动弹,长跑、游泳、攀岩、滑雪,他样样拿手,一周少说也有三次锻炼,可这把精心挑选的网球拍怎就遇冷至此?
他循着“断舍离”的理念反复自问,终于觉察到,自己真正爱好的不是运动本身,而是运动带给他的“孤独感”——使他能短暂地从各种人际关系中抽离,独自沉思,厘清头绪。而在购买网球拍时,他曾下意识地逼迫自己将运动的特长延展出社交的意义。
我问他,网球拍最终被“断舍离”了吗?他说,果断舍了,一把球拍让自己看透心性,值了。
如果按照老一套的整理术,这位兄台大约会把球拍搁到储藏室更高或更深的角落;而在内心里,球拍却会成为更沉重的压力。打理肉眼看得见的世界总是容易的,而清理看不见的精神世界,则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智慧。
3
我们不停地做“加法”,问题大多来自于“过剩”。选择越来越丰富,人却不再快乐,更毋庸谈幸福。
一位回老家过年的朋友,因为家里的网络信号实在糟糕,被迫在假期里放下手机,不再时时刷新微信、微博。假期结束后,她发现自己久未如此神清气爽。
如山下英子所说,“如今,人类生活所要面对的问题大多来自于‘过剩’,因为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做‘加法’。”我的这位朋友体验到的神清气爽,其实正来自于对“过剩”的“断舍离”。
巴里·施瓦茨在《选择的悖论》一书中说,太多选择会成为一种负担,选择的自由最后变成了选择的专制。
而今天这个时代,正是一个选择过多、消费过度、信息过载的时代,物质结构和虚拟网络都处于迅速膨胀的节奏之中。在时代的裹挟下,人们不得不去获取更多的信息,显示自己没有落后,不至于在众人交谈时像个外星人。
于是,人们不断获取更多信息,不断追求更多物质,不断让生活充盈又充盈,连三岁小儿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不管什么都照单全收、难以割舍,身边的物品和信息都超出负荷而不自知……
我们的文化也趋向于一种 “多任务文化”——在一段时间内尽可能做几种事情,开车时打手机,开会时查看电子邮件,吃饭时看电视。
这些“加法”使得人们对时间、空间、精力渐渐失去掌控能力,选择越来越丰富,人却不再快乐,更毋庸谈幸福。
4
说到底,“断舍离”是一门关于幸福的哲学,而幸福取决于我们和自己思想相处的能力。
英国哲学家贝特兰·罗素告诉我们:幸福的要素是,我们的生活方式必渊源于我们自己的深邃的冲动,而非渊源于做我们邻居或亲戚的偶然的嗜好与欲念。
对,是深邃的冲动,而非肤浅的欲望,更非迎合他人的嗜好与欲念。
要如何在这一切都走向 “过载”的时代,拨开人类深不见底的欲望,找到内心深邃的冲动? “断舍离”给出的方法就是做人生的“减法”。
有人觉得,若真的按照山下英子给的法子,去把家什一一清减,搞不好,幸福没找到,反倒往“苦行僧”的方向直奔而去。
我倒觉得,这年头,多些“苦行僧”少些挥霍无度的“土豪”并不是太坏的事,更何况,作者想要达成的也不是这样的目标。
说到底,“断舍离”是一门关于幸福的哲学,而幸福取决于我们和自己思想相处的能力。这和梁漱溟先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中提到的“人类面临有三个大问题”其实是一个道理。
梁先生说,“人类面临有三个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 ”
“断舍离”的终极目标,也正是解决好这第三个问题。
最后还要说的一点是,为了避免误入 “苦行僧”的歧途,你得学会适时思索,而非时时事事“断舍离”——在适当的时间思索一件事情,而不在任何时间胡思乱想:培养这么一个有秩序的头脑,对于幸福与效率两者都能有惊人的作用。
(《断舍离》,[日]山下英子著,吴倩译,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