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滨江森林公园崇明水仙花田。
外冈蜡梅园的育种园。
外冈蜡梅种植人员在修剪切花。
均 任翀 摄
本报记者 任翀 蒋娅娅
在刚刚过去的西方情人节中,玫瑰花身价飞涨,单枝价格超过20元。可在今年春节期间,最热销的花卉绝不是玫瑰,也不是蝴蝶兰、大花蕙兰、百合等鲜切花,而是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产花卉:外冈蜡梅、崇明水仙。据不完全统计,全市销售的嘉定外冈蜡梅销量超过4万株、崇明水仙逾20万球。与蝴蝶兰、大花蕙兰、玫瑰、百合等相比,本地产花卉的性价比要高很多:一株蜡梅或一个水仙花球的单价普遍在20元至30元;但花期长达半个月以上。
其实,外冈蜡梅、崇明水仙和松江银柳有个好听的名字——“上海三宝”,因为他们是老上海家中冬天最常见的装饰花卉。因为种种原因,在过去10年间,这三种花卉几乎退出了市民的家庭。好在从去年开始,“上海三宝”再次在花卉市场大放光彩;而在植物学家的眼中,“上海三宝”的复兴之路更是为美化城市生活、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生态效应连着经济效益
上海人为什么喜欢外冈蜡梅、崇明水仙和松江银柳?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三种植物属于为数不多的适合上海冬天生长的花卉,而且或是气味芬芳、或是造型优美、或是寓意吉祥;加上物资贫乏时期,玫瑰、百合等外来花卉少见,这三种价廉物美的本土花卉自然成为上海人家装点厅堂的重要选择。
但在专业人士眼中,本土花卉也是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市绿委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市民对城市绿化种类的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眼下,很多公园都在探索主题公园、特色公园的发展途径,比如世纪公园的蜡梅梅花展、顾村公园的樱花节、滨江森林公园的杜鹃展、辰山植物园的兰花展、古猗园的荷花展等,都是围绕一种花卉做深度文章,不仅能吸引游客,也有利于上海在该类花卉的选种、育种、培养上积累经验。可以说,这种发展既能让“外行看热闹”,能让让“内行看门道”,为进一步美化城市打好基础。至于本土花卉,本身就具有地域适应性强的特点,所以在专业化发展的前景很理想。
与此同时,花卉种植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也不容小觑。“鲜花王国”荷兰的经验告诉我们,花卉种植也可以成为支柱产业。国土面积只有4.2万平方公里的荷兰,早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花卉贸易国。目前,荷兰的花卉种植面积超过1.1万公顷,近几年的花卉业年产值维持在70-80亿欧元,产品80%销往国外,是世界第一大花卉出口国。花卉业在荷兰还是最能拉动就业的产业,仅种植花卉就带动近10万人就业。昆明作为我国著名的花城,花卉产业也可圈可点。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昆明市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农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3个百分点;仅仅在昆明通海县城,农民种植鲜切花的年产值连续多年保持在2亿元的高水平,不少花农年收入达到10多万元。由此可见,花卉种植可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值得一提的是,荷兰也好,我国昆明也好,均因为花卉种植出了名,吸引各路游客慕名而来,花卉产业带动旅游业收入增长,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有人说,上海不可能大规模种植花卉,与荷兰、我国昆明不具备可比性。但植物专家、上海辰山植物园执行园长胡永红表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对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经济价值进行研究,并总结形成相应的种植经验和开发技术,对上海周边城市或其他地区的城市发展生态农业都有积极意义。
记者也了解到,松江银柳作为“上海三宝”之一,却在松江种植并不多。几年前,松江银柳的种植技术就在江苏启东、海门落地生根,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而这两年随着 “上海三宝”的名气越来越响,江苏松江银柳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式微变崛起,市场越来越广
前些年“上海三宝”之所以在人们视野中淡去,既有市场因素,也有技术原因。从市场看,来自我国南方乃至国外产地的花卉品种让原本产量就不大的本土花卉遭到很大冲击,因为“上海三宝”之前在上海一直以农户散种为主,并不成规模。另一方面,散种也因为技术能力有限,使得产量和质量都有所降低,市场竞争力也就更弱了。
好在“上海三宝”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始终没有被遗忘。这些年在嘉定和崇明,当地政府纷纷为特色花卉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支持,也让“上海三宝”从式微走向崛起。
位于墨玉北路的外冈蜡梅园,被誉为“华东蜡梅第一园”,这里蜡梅种植规模约千亩。记者到达时,已不是蜡梅的盛花期,加上今年冬天气温偏高,使得蜡梅的花期有所缩短,大部分蜡梅已经凋谢。即便如此,走在园中,仍然可以见到部分蜡梅品种含苞待放,清幽的蜡梅花香叶随风飘溢。
据外冈蜡梅园园长高雪娟介绍,通过系统化研究外冈蜡梅,蜡梅产业的大幕徐徐打开。如今,这里已经集中了素心、乔种、红心三大类,85个细化品种的蜡梅。在这80多个品种中,以11月至1月开放的品种为主,但也有5月中下旬开放的夏蜡梅,还有5月至7月间开放的美国蜡梅。 “可以说,如今的外冈蜡梅已经不再是一季飘香,而是‘四季皆有梅’了。 ”高雪娟说。
不过,外冈蜡梅的“复兴”道路并不容易。高雪娟说,外冈蜡梅的名气确实很大,在外冈镇钱门老街上,至今还存活着一棵太平天国时期存留下来的古蜡梅。不过,当时农民种植蜡梅都不成规模,更谈不上市场效益,所以农民对蜡梅的重视程度也不高。直到2003年,嘉定区农委经过调研,提出规模化种植蜡梅;继而于2005年辟出约500亩地尝试规模化种植;再到2008年成立蜡梅种植合作社,并将种植规模扩展到1000亩。在这过程中,政府和合作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不断摸索育种、种植、防病、管理、营销的经验。高雪娟坦言:“要不是有政府支持,农民本身不可能将外冈蜡梅恢复成现在的规模。”从收益看,外冈蜡梅也从“亏本生意”慢慢转向“略有盈余”。 2007年之前,蜡梅园几乎没有收入;从2008年才开始,才有了几千元收入;直到2009年,外冈蜡梅市场才初步打开,收入增长变得稳定。
对于眼下蜡梅园的经济效益,高雪娟觉得虽然谈不上很高,但市场需求让她觉得“种植蜡梅越来越有盼头”。马年春节前,蜡梅园总共向市场提供了2000多捆 (每捆约20株)切花枝条,依旧供不应求;但受种植规模限制,今年蜡梅园拿不出更多的切花枝条了。另一方面,以蜡梅为主的插花花篮以及蜡梅造型盆景市场前景也不错,其中蜡梅插花花篮卖出2000多篮。高雪娟说:“整顿‘三公经费’让各种会议用花大幅减量,外省市很多专供花篮的花商生意受到影响;但我们发现,蜡梅花篮价格不高,正好能满足市民装点居室、私企装饰办公室的需求,所以销量没有受很大影响。 ”
深度开发还须稳扎稳打
在高雪娟看来,外冈蜡梅产业通过数年培育,终于有了一定起色。但仅仅靠卖切花、卖花篮、卖花苗,还远未挖掘出外冈蜡梅的全部价值。要做大市场,还得延伸产业链,提高花卉的附加值开发。比如,利用花卉制成的中成药、保健花茶、花酒、糕点食品等,能比单纯卖花产生数倍经济效益;再比如,利用高新技术提取花卉中有效成分,制成香料、精油等,市场价值更高。有资料显示,玫瑰精油作为化妆品、保健品的重要原料,国内外市场均供不应求,国内市场价格已经达到每千克8000至10000元。而撇开深度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谈,充分利用花卉特点实现医疗、保健、美化作用,也是不辜负花卉这一自然赋予人们的美好礼物。
设想虽然美好,未来也有无数种可能性,但对“上海三宝”或者说所有的花卉产业发展来说,稳扎稳打,做好基础工作还是第一步。高雪娟说,别看外冈蜡梅园有80多个品种,但并非所有的品种都适合规模化种植或者产业化开发。蜡梅园始终坚持的一件事就是更好地认识蜡梅、筛选蜡梅:“适合切花的蜡梅两年开一次花,从选种试种到初步熟悉品种习性、掌握栽种技巧,最起码要等蜡梅开两次花,也就是四年时间。”她认为,开发深度产品的基础是把花种好,所以当务之急还是稳扎稳打地为“上海三宝”种植繁衍积累经验。
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沈烈英也表示,花卉产业发展不能操之过急。他以崇明水仙为例介绍说,崇明水仙的“复兴”花费了10年时间,其间研究人员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研究栽种技术,才将原本一个崇明水仙花球长达4年的生产周期缩短到3年,每个花球的开花数量从之前的五六朵提高到30朵左右,同时将原本农户散种的崇明水仙变成了合作社规模化种植。重新回到大众消费市场的崇明水仙很快受到市民追捧,有关方面也曾提出年产商品球100万个的种植目标。但在实际种植时,种植人员发现按照现有技术,100万个商品球会影响崇明水仙的质量。于是,有关方面立刻调整规划,坚持按植物的生产规律办事。目前,崇明水仙的年产量在20万个商品球左右。虽然与之前的设想相差甚大,但沈烈英说:“花卉产业培养需要遵循科学规律,研究和种植人员更要耐得住寂寞,厚积薄发。 ”
相关链接
“上海三宝”介绍
嘉定外冈蜡梅:发源于太平天国时期留下的古蜡梅。上世纪40年代,著名国画家郑午昌也曾在外冈居住,种梅、品梅、画梅,留下了几十棵“60岁左右”的蜡梅树。加上当地百姓几乎家家种蜡梅,空气里处处飘花香,所以为外冈镇赢得“蜡梅之乡”的美誉。
崇明水仙:具有花香幽雅、花期长等特点,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崇明已有400多年栽培史。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作为上海的传统品牌花卉,销往外省市。主要品种包括“金盏银台”和“玉玲珑”。
松江银柳:银柳在广东话中谐音“银楼”,特别受广东人青睐;博采众长的上海人也喜欢在过年时买上一把,插在花瓶里掏个口彩也装点居室。上世纪80年代,松江城北地区到处都能见到银柳,推广非常快,种植面积超过千亩,还出口东南亚,成为“帮上海赚外汇”的花卉。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