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通商兴国的商人祖师爷
据说姜子牙的祖先在舜时为“四岳”之一,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姜为其族姓。
南怀瑾在《历史的经验》一书中这样评价姜太公:“‘用师者王’像周武王用姜太公,称之为尚父,这称呼在古代是很尊重的,当然不是现代所说干爹的意思,但非常非常尊重,是对尊长一辈的人,才能称呼的。”
在大众的历史知识里,姜太公的成就主要在于政治军事,辅佐周武王建立西周。为什么南怀瑾称他为商人的祖师爷呢?
2004年9月,南怀瑾在上海兴国宾馆应邀给清华大学EMBA学员讲课时,曾这样解释:
我常常告诉工商界的朋友,做生意要效法几个人。中国做生意真的很发财,第一个是姜太公,姜尚。周朝建立后,他的封地是齐国,就是今天的山东胶东一带,那个时候是苦寒的地方。姜太公到封地去,走到半路心中很不舒服。有个人告诉他,你那么大的功劳,封你到齐国,机会难得,你不去,上面的老板不高兴啊。姜太公一听就去了。他到了齐国,开始做生意,发展渔盐之利,打渔、晒盐,拿来贩卖,齐国就富起来了。齐国富了以后,由姜太公开始,一直到春秋战国,前后八百年,中国最繁荣的市场,就是齐国的首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大家研究做生意,祖师爷是姜太公,这个需要了解。
南怀瑾在《历史的经验》一书中,也写到过姜太公在齐国“海水煮盐”的故事。
在那个时候,齐国土地贫瘠,是没有人要的地方。
姜太公到了这样穷的地方怎么办呢?于是发明了把海水煮成盐,并且开矿,进行现代所说开发资源的工作。古代盐铁是经济上最主要的物资,齐国靠海,有渔盐之利,因此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成为最富的国家。
这就是《史记》中记述的“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的辉煌。历史上很少有人注意到姜太公在商业上的成功,在南怀瑾看来,姜太公借助通商兴国,不愧是商人的祖师爷。
有关姜太公经商的历史,其实在《封神演义》中也有记载。此书虽是小说,但结合考据正史,却大体能够解析姜太公的经商和治世的智慧。
姜太公32岁时到昆仑山太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学道,虽然学道30年,却被师傅认为“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于是派他下山辅佐周文王去夺商汤的天下。姜太公下山后,寄住在商朝都城朝歌的一位老朋友——宋异人的家里。
在妻子马氏的安排下,姜太公编扒篱(扒草工具)到京城去卖,然而一个也没有卖出去,姜太公由此总结出了一则经验:把农村用的东西拿到城里去卖,没有确定目标市场,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之后,姜太公还贩卖过面粉,最后也没赚到钱,还损失了两筐面粉。宋异人没办法,便将自己在京城的饭店让给姜子牙经营,结果从早到晚没有一个人来吃饭。因为天气炎热,猪羊肉臭了,酒也酸了。宋异人还给过姜太公50两银子,让他带着助手去贩卖牲畜,结果更是令人啼笑皆非,被官家没收了牲畜,还差点吃了官司。
姜太公对天文地理倒挺熟识的,于是便开了个算命的馆子,居然一连5个月都没有生意。后来终于有了转机,他一连算准了两个人的命,算命的价格一下子从20文升到了5钱,在京城开始有点名气,也过上了一段受人尊重的日子。
姜太公的从商之路是坎坷的,但从中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成功商人的特质:面对困境,百折不挠。这或许也是南怀瑾推崇姜太公的另一个原因吧。倘若没有失败经历和丰富经验,恐其后来也难以成事。
纵观姜太公一生的建树,无论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贡献。此外,姜太公还被人们奉为武神、智神和“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姜太公去世后,后人编写了他的很多神话故事以歌颂他的高尚人格。到了明代,许仲琳编写的《封神演义》,把姜太公说成是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这虽然超出了历史的真实,但也反映出姜太公在后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南怀瑾称姜太公为“商人祖师爷”,又给姜太公增添了一道光环,相信三千多年前的姜太公一定会感到欣慰。
(本文摘自《南怀瑾的商业智慧》,有删节,未完待续)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