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大猛 实习生 刘彧 图/徐晖铭
马年将至,在微博上,很多人都在用“马上”造句,马上福到、马上有喜、马上发财……
其实,代表财富的“武财神”关羽,在三国时期,曾骑一匹赤兔马,来到长沙。在长沙城市街巷、山村田野,关公留下了一串串与良善侠义相关的传说故事。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城内的吊马庄街巷名是否会保留?
我们不与民间传说去较真,但在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中,我们推崇美好传说所蕴藏的传统中国人的正能量道德价值观。
史书中红脸的关公,到底战没有战过长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民间传说和经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关公战长沙时,与老将黄忠过招,黄忠不小心马失前蹄,关公并不乘人之危、落井下石,而是以良善和侠义之心,劝黄忠改日再战。这种义薄云天,总使后来的长沙人津津乐道。
长沙人相信,关公战长沙的地方,就在长沙北门外二马路一带。因此正北门外的外湘春街旁,留下一系列与关公相关的地名。外湘春街西面的复玉昆地楼盘,以前就是古关帝庙所在;外湘春街东面的湘春巷直到现在,仍被人称作吊桥巷子。相传,黄忠从长沙城出来迎战关公,就是从湘春门冲过古吊桥,在二马路的敞坪内与关公大战。
1924年冬天,长沙北门外的外湘春街起了场大火,点燃了外湘春街旁的洋油池,义勇救火队员想到的第一个抢救目标,就是将关帝庙内的关公像,抬到湘春路上。
因为红脸的关公曾经战长沙,顺着《三国演义》的线索,长沙民间传说竟演绎出这样的情节:魏延要在长沙城墙上杀掉代表“保守反动势力”的长沙太守韩玄,韩玄从长沙天心阁城墙上落荒而逃,穿过大古道巷,扔下一只靴子想引追赶的魏延往南门口方向而去,这只靴子后来形成了长沙著名怪趣街巷名:南倒脱靴。随后,关公和他的部队从天心阁进了城,他驻扎在南倒脱靴对面不远的一个庄园内,顺手就将赤兔马系在庄园外柳树下,这条关公曾经系马的街名就叫吊马庄。而魏延仍在一路追赶韩玄,韩玄逃到司门口,又将一只靴子顺手一扔,靴尖指向湘江边,后来又形成另一个怪趣的街巷名:西倒脱靴。西倒脱靴的位置,大约就在今天的魅力四射酒吧和玛格丽特酒吧之间。魏延穷追韩玄,一直追到五堆子,快到营盘街时,终于赶上韩玄,手起刀落,韩玄倒地而亡。砍韩玄的地方,后来就叫刺韩湖(即赐闲湖),韩玄的帽子则甩到了今天的省农业厅后、营盘路的北面,那个地方,过去叫做纱帽塘。而最后,黄忠也没有忘记他的故主,最后将韩玄葬在了学院街旁的小山顶上,现在长郡中学内仍保留有韩玄墓。
如今,随着长沙近三十年来的高歌猛进的改造棚户区的城市化进程,民间传说中长沙老城区内关公战长沙的三国街巷名,已经消失殆尽。只留下大古道巷旁一座叫予园的公馆在孤独地保留着吊马庄1号的门牌号,吊马庄这一长沙老城区内唯一的三国故事街巷名,在马年将要到来之际,能否保留下来,让新一辈长沙人对忠义良善的红脸关公战长沙的故事仍保留一段美好的想象空间?
捞刀河、跳马涧,长沙城南城北为何留下如此多的三国地名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长沙马背上驮来这段三国故事,不但使老长沙城区内的街巷名活色生香,充满回味,长沙城外甚至下属各区县也留下大量的三国地名。如望城区铜官,云母山均与关羽埋葬义母的三国故事相关。
从长沙一路向西,望城区和宁乡县竟同时出现一个“关山村”的地名,当然,望城区关山村后改名为光明村。相传,关公攻下长沙后,曾渡过湘江,一直往西而行,前往华容,一路上曾先后驻扎两个村庄,秋毫无犯,民众感激,遂留下关羽之名,这就是今天望城区和宁乡县都留下了关山村名的由来。尤其望城区白箬铺,不仅留有关山村之名,更留有与关羽相关的马龙港和惊马桥地名。前者相传关公路过白箬铺时无法过江,结果江中小龙化为一马,帮助关公过江,后者则是关公的马经过白箬铺木桥时,因木桥摇晃而受惊,故名。明清时期,关公受到朝廷的极大重视,登上了几乎与“文圣”孔子齐名的神坛,号称“武圣”,有地方官员,竟曾一度将惊马桥,改称金马桥。现实中的惊马桥,直到1982年长宁公路改道,才从一座木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而惊马桥的故事则流传至今。
其实,长沙城内外的三国故事,长沙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到处都是。长沙城北处,今属长沙县的福临、安沙、北山等处即留下所谓关公一路征战时的洗马鞍、下马坑、抹鞍铺等地名。而长沙城北的落刀嘴、捞刀河则更是闻名遐迩。
长沙通往醴陵的古道,在距长沙城25公里处,“山势磋硪,两山相逼,中仅一道”,历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之地,古称关山,东汉时期马武就曾驻军于此,随着三国故事的广泛流传,人们相信关羽曾经在此跃马跳涧,故将这处险要称为跳马涧,并同时衍生出一系列与三国关羽相关、与马相关的地名,这些地名动作连贯,几乎可绘制出一套关公在此上马扬刀的系列动作,如,关公在跳马这一地方,饮马将要出征的“饲马冲”、征战上马的“上马石”、跳马越涧的“跳马涧”、捡刀上手的“捡刀岭”、歇马山冈的“歇马岭”等。如今跳马甚至成为了长沙县的一个名镇——跳马镇。
长沙民俗文化学者顾庆丰长期从事民间传说和民俗研究。他认为,长沙三国民间传说故事背后,蕴含了人们对三国时期长沙的大历史、大记忆的想象,隐藏着老长沙对关公崇拜的民俗生活的背影。在关公战长沙的故事中,无论是小说、戏曲,还是民间传说,这一时期关公的形象非常高大、正面,既是具有执行能力的大英雄,同时又具有良善仁爱的人情味。明清时期,走上神坛的关公,又具有护国佑民、降妖伏魔的威权,人们愿意将关公作为道德的榜样,加以尊崇。而马背上驮来的三国地名,甚至覆盖原有的长沙地名,如长沙城北有条涝塘河,因为关羽的传说,在明清时期即改为了捞刀河。关公的此类故事通过地名,将极重信义承诺、为当时社会所推崇的人格精神,深植于长沙的土地中,并且散叶开花,通过故事的方式传播,润物细无声地塑造出一种重诚信讲良善的地域文化风习。马年将至,马背上驮来的三国地名,相信在重视商业文化的长沙城,已经被人们正津津乐道地广泛谈及。
(来源:长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