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图文:新型城镇化的“川东模式”

2014年01月17日11:48    来源:湖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图文:新型城镇化的“川东模式”

湖北日报讯 图为:湖北川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志祥

  图为:川东环能污水处理厂。

  图为:川东集团行政大楼。

  图为:川东集团积极践行社会公益。

  图为:汉正服装工业城。

  引言

  东经113.59,北纬30.63,中国,湖北,汉川。

  驱车飞驰在武荆高速之上,沿途掠过一片片田野与树木,芦苇与湖泊。

  进入汉川境内,历经几个零星的村庄和建筑工地,眼前突然出现另外一番景象——广阔的平原之上,一座规模庞大的新型城镇耸立于此:规划整齐的厂房,低声轰鸣的蒸汽与污水处理管道,夹道并立的店铺,熙攘穿行的车辆,喧嚣不绝的人流与市井交易……在远处明净与辽阔的天空映衬之下,显得愈加繁华。

  谁又曾想到,8年之前,这片曾被当地人称为“水稻长不高,棉花长不泡”的低产农田,年税收创造仅为60多万元的小镇,平地崛起一座占地面积3236亩、年税收贡献过亿的大型产业新城——汉正服装工业城。

  作为这一巨变的规划者与开拓者,湖北省人大代表、湖北川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祥这样总结自己的“造城”路径:

  “‘产’与‘城’成功对接的背后,是川东集团以市场为杠杆、企业为主体,将生产要素与资本按最优配置方向,不断向湖北省内城镇流动。”他说,“承接武汉汉正街及东部沿海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机遇,以工业基础作为支撑,汉正服装工业城聚集商业、物流和环保等多元业态,形成了一座集约与高效发展的现代产业新城。”

  而这样以产业为主导的新型城镇化推动,正以川东集团的布局视野为轴线,在湖北省内诸多城市之间不断完成破题:

  从汉正服装工业城,到中国中部轻纺服装之都,再到光谷东机械电子产业园,川东集团瞄准汉川、红安、黄石等武汉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区域,在“产城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川东模式”。

  3236亩 年产值60亿

  8年巨制 汉川平地起新城

  如果以8年为跨度的影像,扫描汉川新河镇的变化,直观而震撼。

  从一片被杂草覆盖的低产农田,到一座规模庞大的产业新城;从一个零星几处农房的偏远村庄,到一个日常人口5万、高峰人口8万至10万的小型城镇,在川东的8年铺陈打造之下,“造城”奇迹正在铸成。

  而今,再来梳理当年有关汉正服装工业城的构想,李志祥用一个词来总结——“机遇”。

  2005年,在“武汉城市圈”与“退二进三”战略之下,针对汉正街大量服装企业租用民房,前店后厂,导致交通拥挤,安全隐患大的现实情况,政府提出“将1万多家服装生产企业迁出汉正街”。

  与此同时,东南沿海城市土地价格,人力成本飙升,以纺织产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空间下滑,纷纷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寻求转移。

  作为汉川本土出生的企业家,李志祥敏锐意识到,汉川是华中棉纺之乡,紧邻武汉,交通和物流资源得天独厚,必将成为承接转移的最优之地。

  构想甫定,李志祥即刻开始着手对汉正服装工业城的规划与打造。2005年10月,这一工业城正式启动建设。

  但当时,这一构想并未被广泛看好。“很多人认为这无异于‘天方夜谭’。”他回忆,甚至连奠基仪式的时候,邀请人员都困难重重。因为几乎没有人相信,在这样一个荒芜,周边几乎什么配套都没有的地方能建成一个产业园区。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历经8年,李志祥用眼前的震撼情景,印证了当初的前瞻与坚定。

  截至2013年10月,总体规划4960亩的汉正服装工业城已完成开发近3236亩,其中厂房、商铺等建筑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完善了园区川东大道、汉正大道和新正大道等12横11纵近20公里的路网建设,架设专用电线,全部接入电话、有线电视和宽带等配套设施;园区内入驻有思嘉集团、武汉际华依翎针织有限公司、武汉华友源针织厂等大型洗染企业、服装加工规模以上企业228家,小微服装加工企业1192家,各类辅料经销商户及生活服务商户356家;年生产服装2亿件(套),产值达60多亿元,解决就业人口逾5万人。

  可观数据背后,还有更多来自政府的肯定。

  2005年,汉正服装工业城被汉正街管委会指定为“汉正街市场服装生产总部基地”,2008年被湖北省政府列入全省52家产业集群名录,2012年被湖北省评定为首批“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湖北省2012年度园林式单位(小区)”。

  多业并举 构建“大服务”格局

  产城融合 打造现代新型城镇

  有序推进人口与经济的现代化,注重对服务功能的完善,讲求“质量”的新型城镇化正成为国内未来主流。

  这一模式,在川东集团以汉正服装工业城为核心,对汉川市新河镇的推动之中,更是得到集中体现。

  对于这一“产城融合”模式的探索与推进,源于川东集团自身规模壮大之下的支撑。目前,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以产业园开发运营和产业集群发展为主,以城市综合体、高档住宅建设为辅,跨行业发展产品策划营销、物业服务、自来水(原水)供应、污水处理、蒸汽运营、园林绿化、以及金融担保等业务。“川东集团并不是一家传统的工业地产开发企业,而是汉正服装工业城的综合运营服务商。”李志祥说,“工业城开发建设并不单纯是追求利润增长,更要做新型城镇化的规划创新者、资源整合者和金融创新的探索者。”

  他表示,目前围绕汉正服装工业城,川东集团在低碳经济、金融创新和人居安置等方面均实现积极探索。

  在低碳经济方面,为解决洗水与印染企业的瓶颈制约问题,汉正服装工业城投资4.8亿元,兴建川东环能污水处理厂,建设汉正洗染工业城。截至目前,污水处理厂一期日处理能力4万吨,二期将扩容至6万吨,最终达到8万吨;同时,园区还对自来水厂进行改扩建,日供水能力达4万吨,有效解决整个经济开发区的污水处理和原水供应问题。目前,又有广东、江浙等地服装针织洗水企业慕名而来,洽谈进驻园区。

  此外,川东集团还投资建设总长近15公里的汉川电厂蒸汽输送管网,为入驻企业提供成本低、效率高的清洁能源。

  在金融创新方面,汉正服装工业城设有会计服务中心,直接对口税务、工商等部门集中办理税收申报、税务工商登记;通过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厂房按揭贷款业务,缓解入驻企业资金压力。

  李志祥介绍,8年来,工商银行、汉口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湖北银行及信用社累计为入驻企业办理厂房按揭和生产经营贷款3000多笔,总金额16亿元。2012年3月,川东集团收购湖北佳亿德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为入驻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提供担保。2013年9月,川东集团与中国工商银行签订全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发起成立“工银川东商友俱乐部”;与交通银行合作,共同为园区企业搭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的快车道。

  在人居安置方面,一方面,汉正服装工业城秉承“产业园区化、园区规模化”及“产、商、城”理念,标准厂房设计首创“厂房+宿舍+庭院”全围合庭院式模式,有效解决此前老汉正街“三合一”模式的安全隐患。一方面,打造了以汉正新城、汉正古镇等为代表的现代社区,为产业园区提供居住生活配套。

  业态丰富,功能健全之下,汉川所见的不只是一座新城轮廓的崛起,更是在低碳、金融和人居配套的簇拥之下,一座内涵丰富的现代城镇再升级。

  一圈多翼 合围发展

  加速融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

  在成功打造与运营汉正服装工业城的基础之上,川东集团将视野放至更远。

  以这一独创的“川东模式”,川东集团先后在湖北其它地区展开布局,并在“复制”成功经验的同时再谋超越。

  李志祥说,目前武汉城市圈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696公里,下一步还有黄石至咸宁、武汉机场二通道、口至孝感、黄州至鄂州等500多公里高速公路项目陆续建设完工,“一小时经济圈”正在加速成型。“依托这一交通和物流优势,我们先后选择了红安和黄石,作为下一步的产业战略拓展点。”他介绍,在“一圈多翼”的带动之下,川东集团将实现对武汉城市圈的合围布局与同步发展。

  2012年10月,中国中部轻纺服装之都奠基。这一由川东集团规划建设的大型产业综合项目,第一期30万平方米的厂房已基本竣工,2014年年初将有首批企业入驻。二期70万平方米厂房和生产生活配套建设,及500亩服饰文化主题公园,现已开工40万平方米。

  其中,中国中部轻纺服装之都位于红安新型产业园内,规划用地约11000亩,已列为“湖北省重点项目”、三个“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之一。

  李志祥介绍,中国中部轻纺服装之都建成后,可容纳30至40家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1000多家中型企业、及3000多家产业配套企业入驻,从业工人将达12万人以上。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革命老区红安县又一座产业新城,极大推进老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坚持主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川东集团又将目光瞄准机械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这是川东集团多元化发展的又一次尝试,”李志祥说,“这也是集团做百年企业、创全国品牌的又一次创新。”

  2012年10月,川东集团在黄石市铁山区规划建设占地6000亩的光谷东机械电子产业园和喻家垅旅游文化产业园,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途径。

  目前,这一产业园概念性规划方案已通过论证,营销中心进入装修,标准厂房完成规划设计和土地平整,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最终将建成厂房及配套商业住宅300万平方米,引进机械电子类企业1000家,产业工人达8万人以上。

  规模扩张之下,李志祥这样总结:“‘川东模式’不是单纯地以工业化来实现城镇化,而是以县域内生的源动力实现城镇化的自我生长。”

  他认为,这种源自内生动力的城镇化,解决了过去城市化进程中以推倒重来、大拆大建等“运动式”改造县乡给当地带来的“水土不服”,同时避免了区域性特大城市人口的过度膨胀,实现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核——“人的城镇化”。

  饮水思源 任重道远

  以公益传递企业的社会正能量

  回望8年来,川东集团所走过的每一步足迹,除去“产业”与“创新”,还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公益”。“新型城镇化是历史发展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经济发展的手段。”李志祥表示,“要把公益作为事业的一部分来做,积极传递企业的社会正能量。”

  2013年,川东集团税收入库达1.2711亿元。在推进汉川区域产业发展、创造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在汉正服装工业城建设过程中,川东集团始终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最大限度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额度,增加投入产出效益比。

  目前,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平均用地3.2亩左右,每亩投资额度超过155万元,大大高于汉川市政府规定的每亩80万元的投资。有效避免了“引进一个企业、砌一圈围墙、空一大片土地、晒几年太阳、厂区沦为练车场”的土地浪费现象发生。

  在节能环保方面,川东集团不是将目光局限于园区之内,而是主动融入整个汉川经济开发区的整体规划之中。据李志祥介绍,为解决汉川开发区污水处理,在政府投资1300万元,兴建汉川城区市标至新沟桥全长10.3公路的污水收集主管网的同时,集团又着手完成污水处理厂二期日处理2万吨扩能项目的立项。到时沿途的洁丽雅、永和安、合兴包装等近30多家企业可入网川东环能污水处理厂,其承载的社会功能将日益显现。

  作为土生土长的汉川人,李志祥将自己这些年义无反顾投身公益事业归结为“三个情结”——建设家乡、关心未成年人成长成才、回馈社会。

  2007年7月,川东集团先后向汉川市红卫村和李家村捐款25万元和5万元修建村级公路;同年,向红二村捐款8万元装修村办公楼。2013年,川东集团又捐款320万元修建陵园,还向汉川市里潭、回龙两地分别捐款30万元和10万元,支持两个革命老区经济建设。

  2007年,川东集团向汉川市汉正中学和汉正小学捐款18万元,出资赞助汉川市第九届、第十届“汉正希望杯”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和第一届、第二届“汉正广场杯”小学生歌手年度比赛,累计赞助12万元。

  从2007年起,川东集团每年都组织向汉川市特殊学校的残疾儿童捐款,七年来累计捐款70多万元。2012年,川东集团布局红安、黄石市铁山区后,又向当地觅儿镇明德小学、铁山区教育局各捐赠100万元。

  在抗震救灾和其它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川东集团更是不遗余力。2008年,在汶川地震中,向灾区捐款24.95万元;2010年,向汉川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会捐款10万元;2012年,向汉川市清洁家园活动赞助100万元;2013年,川东集团又向红安黄麻起义李先念纪念馆维修改造工程捐款300万元。

  据统计,川东集团八年来向社会的各类捐款总额已达1270多万元,以踏实脚步践行企业社会责任。2013年,李志祥被评选为孝感“十大最具责任感企业家”。

  8年中流击水,8年砥砺辉煌。正在快速发展的川东集团,探路湖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征途漫长。然而在李志祥看来,既然目标坚定,唯有大步前行。

(来源:湖北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