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铜鼓
“八音图”
西周青铜钟
“四艺图”
“平升三级图”
古代乐器称为“八音”。这些能奏出美妙音乐的古乐器,除了有实用功能外,还被古人视为吉祥物,经常在各种喜庆场合使用。八音从整体上象征和谐有序,其中的“钟鼓之声”充满阳刚之气,古人认为具有驱邪的作用。“磬”与“庆”谐音,“笙”与“升”谐音,“箫”与“消”谐音,均为吉祥象征。琴瑟同奏,其音美妙和谐,古人形容为“鸣琴乐佳偶,鼓瑟结良缘”,代表夫妻和谐恩爱。
文/图 钟葵
八音与八卦相对应
吉祥文化大观园是个龙飞凤舞、神仙往来、百花齐放的奇妙世界,里面既有珍禽瑞兽、奇花异草,也有鱼虾蟹、鸡鸭鹅、苹果、荔枝等常见动植物。也许是古人在构建这个奇妙世界的时候,觉得缺少了金石丝竹之声不够完美,便将八音纳入吉祥物系列中,使传统吉祥文化更加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八音,即匏、土、革、木、金、石、丝、竹,是我国古代乐器的总称。因古代乐器大多都是用匏瓜、陶土、皮革、木块、金属、石头、丝弦、竹子八种材料制成的,所以就把这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称为“八音”。其中匏音包括笙、竽;土音包括埙;革音包括鼓、鼗;木音包括柷、敔;金音包括钟、镈;石音包括磬;丝音包括琴、瑟;竹音包括管、箫等。埙是用陶土烧制而成,有六孔,亦称“陶埙”。鼗是两旁缀有灵活小耳的小鼓,有柄,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俗称“拨浪鼓”。柷形如大斗,敔形如伏虎,木制,古代奏乐开始时击柷,终止时敲敔。一说二者同用以和乐,不分终始。
古人什么季节演奏什么音乐
早在远古时期,八音就已产生。据《尚书·舜典》记载:“二十又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意思是尧禅位于舜二十八年后逝世,天下的百姓像失去了亲生父母一样悲痛无比,三年之中全国断绝了所有音乐,一片寂静。北宋陈旸在《乐书》称:“自葛天氏作八阙之乐,少昊氏效八风之调,而八音固已大备。后世虽有作者,皆不能易兹八物矣。”这就是说,八音是古人仿效“八风之调”而来的,而八卦可以与八风相配,故八音又称“八卦之音”,表明古人是用八卦定八音之象和方位的。
八音和八卦、节令、方位的对应关系是:金音和兑卦及秋分对应,位在西方;石音和乾卦及立冬对应,位在西北;丝音和离卦及夏至对应,位在南方;竹音和震卦及春分对应,位在东方;土音和坤卦及立秋对应,位在西南;木音和巽卦及立夏对应,位在东南;匏音和艮卦及立春对应,位在东北;革音和坎卦及冬至对应,位在北方。根据八卦和方位的对应关系,可以确定音卦关系是以“后天八卦”为依据的。由此可知,在古代,什么季节演奏什么音乐,把什么乐器摆在什么地方,都有严格的规定。
我国古代崇尚中和之道,古人用八音演奏优美的音乐,表达情感,抒发情怀,追求和谐美好。从吉祥文化的角度讲,八音象征着和谐。传统吉祥图中的“八音图”,其寓意就是八音克谐,不相夺伦。“克谐”就是“和谐”,为什么称“八音克谐”?因为八音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金声悠扬,石声温润,丝声纤微,竹声清越,匏声响亮,革声隆大,土声深沉,木声清亮。然而,金声失之“重”,石声失之“轻”,丝声失之“细”,竹声失之“高”,匏声失之“长”,土声失之“下”,革声失之“洪”,木声失之“短”。八音是相生相克的关系,演奏时要互相配合,不相夺伦,方能“克谐而无失”。
八音从整体上而言象征和谐,分而言之,也有各自的文化含义和吉祥寓意。钟鼓是打击乐器,钟音属金,鼓音属革。钟声响亮悠扬,鼓声隆隆震天,古人认为钟鼓之声有驱除邪气的作用,所以每逢喜庆的日子都要敲钟打鼓,以图吉祥。
所有喜庆都可用“磬”表示
磬的形状似折尺,初为玉、石制成,后人以金属铸磬,乐声悠扬婉转。佛寺中也有叫磬的法物,是一种状如云板的鸣器,用来敲击以集合众僧。另外,僧人念经时敲击的木鱼,也有人称为“鱼磬”。“磬”与“庆”谐音,因此所有吉祥喜庆都可以用“磬”来表示。如绘有铜磬的吉祥图案,寓意“普天同庆”。“吉庆有余”的吉祥图案,常常由击磬童子和持鱼童子相戏舞的形象组成。
笙是一种簧管乐器。据传,笙为神话人物女娲所创。传说女娲原是伏羲的妹妹,兄妹两人同入葫芦逃避上古时期的洪水灾劫。洪水过后,地上只剩下他们兄妹两人,他们只好结为夫妇,再造人类。后来,女娲制作笙簧。所制笙簧的形状像凤鸟的尾巴,有十三根管子,插在半截葫芦里面,以纪念伏羲女娲在葫芦里避洪水的经历。从吉祥文化的角度讲,传说中的女娲制笙,有仿效万物贯地而生之意,标志着人类的繁衍滋生。
还有人认为,女娲再造人类,出现婚姻制度,笙的创造与此紧密关联。如今西南苗族、侗族所在的地区每年二三月要举办芦笙会,他们选择一块平坦的土地作为“月场”,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们都到“月场”上来,吹着悠扬悦耳的芦笙,绕着圈子,唱歌跳舞 ,称为“跳月”。芦笙会其实就是青年男女选择心上人的佳会。在跳舞中,男女双方如果情投意合,就可以手牵着手,离开人群,到秘密的地方去。可以说,笙从女娲时代开始,就被视为爱情和婚姻的吉祥物。
在古代,国有嘉宾,则鼓琴吹笙,或笙磬合奏,奏出的声音美妙和谐,故人们常用“笙磬同音”这句吉祥语,祝朋友融洽,夫妻和谐。
“笙”与“升”谐音,所以笙也象征着步步高升。一幅画着花瓶插着三枝戟旁放笙簧的吉祥图,表示“平升三级”,取“瓶”与“平”、“戟”与“级”的谐音。
鸣琴乐佳偶 鼓瑟结良缘
琴瑟是弦乐器,属八音中的丝音。相比起来,琴的使用比瑟广泛,但琴瑟两者往往并提。
古代有很多名琴。据文献记载,东汉灵帝时,陈留郡人蔡邕因为多次上书奏事,违背皇帝旨意,又被得宠的宦官所憎,他担心自己难免被害,就流亡江湖,行迹远及吴会地区。到了吴郡,遇到一个吴地人用桐木烧火煮饭,他听了听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就说:“这是一块好木材。”便请求吴人把那块桐木给他。得到桐木后,他把它砍削成一张琴,当琴制成,果然弹出动听的声音。因木料被烧焦的地方作了琴尾,于是给这张琴取名为“焦尾琴”。
琴在乐器中最受古代文人雅士青睐,据说孔子终生与琴相伴。文人雅士之所以特别喜欢弹琴,是因为他们把弹琴看作是提高道德和性情修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汉代刘向曾说:“乐之可密者,琴最宜焉。君子以其可修德,故近之。”古代文人雅士外出,常携琴佩剑,以示“琴心剑胆”,这是一种文人所追求的儒侠并重的君子风范。此外,琴与棋、书、画构成“四艺”,是每个文人雅士所必须掌握的风雅技艺。传统吉祥图中的“四艺图”,寓意情趣高雅、品德高尚。
至于瑟,据说是伏羲所作,开始为五十弦。黄帝曾使素女鼓瑟,哀不自胜,乃破五十弦为二十五弦,使其声音均和为一。
琴瑟同奏,其音美妙和谐,所以,人们开始以琴瑟比喻朋友志同道合,情谊深厚。后来,“琴瑟和鸣”更多地用于比喻夫妻和谐恩爱。“琴瑟调和”也是常用的对新婚夫妇的祝颂吉语。
箫,古称龙凤箫。传说古代皇帝命大臣吹箫仿龙吟凤鸣之声,结果箫声一起,就引来了龙凤。这个传说实际上与箫的属性有关。
箫在八音中属竹音,按五行分类,竹音属木,对应东方。而龙古称“青龙”,乃东方的象征,凤古称“朱雀”,为南方的象征。五行中木能生火,所以龙与凤是相生的关系,“龙凤呈祥”也就含有相生之意。箫声属木,木能生火,古人联想到龙凤相生,就有了这个传说和“龙凤箫”之名。
“道八宝”中也有箫,它是八仙之物,据传韩湘子常握箫管,是随身携带之宝物。加上“箫”与“消”谐音,有“消灾”的吉祥含义,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把箫挂在室内。
《吉祥艺术》版逢周日见报。来信可寄:广州市人民中路同乐路10号广州日报副刊部 钟志荣 邮编:510121 邮箱:gtdrh@yahoo.cn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