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赵清阁下:让落叶埋葬梦一般的爱情

2013年11月21日14:53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赵清阁下:让落叶埋葬梦一般的爱情

作者注:

  赵清阁1983年题赠给作者的条幅。赵清阁“文革”后复出,创作不辍,心情开朗,从这一首诗也可见一斑。

文坛墨迹

  □彦火(香港)

  赵清阁与老舍的感情生活,因当事人守口如瓶,仿佛披着一层神秘的外衣,一直是个若隐若现的谜。我曾多次尝试探询赵清阁这段刻骨难忘感情的底蕴,但每次都是欲语还休──难以启齿。

  在小说创作成就方面,当然是以老舍为牛首,但谈到剧本创作技巧及创作经验,赵清阁肯定比老舍优胜一筹。两人合作创作剧本,取长补短,可谓天衣无缝。赵清阁曾表示:

  当初老舍叫我同他合作剧本的时候,我不大赞成,因为他的意思,是希望发挥两个人的长处!他善于写对话,我比较懂得戏的表现。而我却担心这样会失败。合作的经过是如此:故事由我们两个人共同商定后,他把故事写出来,我从事分幕。好像盖房子,我把架子搭好以后,他执笔第一、二幕。那时候我正住医院,他带着一、二幕的原稿来看我的病,于是我躺在床上接着草写第三、四幕。但文字上还是他偏劳整理起来的。老舍的对话很幽默,如第一、二幕情节虽嫌平静,对话却调和了空气,演出博得不少喝彩声。

  两人这一合作可谓水乳交融,情愫也由此默默地滋生了。

  临终前销毁全部来信

  1982年间,我曾以书信形式,向赵清阁探问道:“可以简介一下您的感情与家庭生活吗?”

  赵清阁答曰:“一直是孑然一身,只有‘文革’时患难与共的老保姆为伴。”

  赵清阁巧妙地避过她的感情生活的答问,因此以后我再不敢造次了。后来了解到,赵清阁晚年做伴的老保姆叫吴嫂,照拂她生活凡三十二年。大抵因为赵清阁是以“第三者”的尴尬身份出现,加上内地的政治环境,令她刻意回避与老舍相关的话题。在她晚年出版的五部回忆性质的文集里,笔下涉及的几十位师友,就是没有一篇是忆述老舍的。

  据诗人牛汉说,赵清阁曾向他出示过一封老舍给她的信件,此后也曾向史承钧展示过多封老舍给她的信。但是,在她临终前已把以上的信件,连同过去老舍给她近百封信全部销毁。

  倒是在赵清阁生前编选的《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书信集锦》中,收录了老舍在1949年建国后给她的四封信,但也是夹杂在其他名家的书信中,刻意不予张扬。

  老舍这四封信写于红色年代,当时他与赵清阁分居北京与上海。四封信的内容,大都是闲话家常,老舍关切赵清阁的生活、身体和病情。

  但从下面的一封信,也可以说明老舍与赵清阁情谊之深浓。

  清弟:

  快到你的寿日了:我祝你健康,快活!

  许久无信,或系故意不写。我猜:也许是为我那篇小文的缘故。

  我也猜得出,你愿我忘了此事,全心去服务。你总是为别人想,连通信的一点权益也愿牺牲。这就是你,自己甘于吃亏,绝不拖拉别人!我感谢你的深厚友谊!不管你吧,我到时候即写信给你,但不再乱说,你若以为这样做可以,就请也暇中写几行来,好吧?我忙极,腿又很坏。

  匆匆,祝 长寿!

  舍 1955年4月25日

  果来信,不必辩论什么,告诉我些工作上的事吧,我极盼知道!

  从这封信可略窥,之前大抵老舍写了一篇两人相关的“小文”,赵清阁不愿再纠缠——更多是怕影响老舍的声誉,当时老舍在大陆,身兼多项要职,属于官场人物,所以存心不给老舍回信。因而老舍有“你愿我忘了此事,全心去服务。你总是为别人想,连通信的一点权益也愿牺牲”之句。

  原是十分内敛的老舍,也不顾这许多了。老舍这封信还是为赵清阁祝寿而写的,倾满眷顾与关爱之情。

  限于现实环境,赵清阁“自己甘于吃亏,绝不拖拉别人”,老舍在信中所以耿耿于怀的,是希望能常常听到赵清阁的信息,故向她央求道:“就请也暇中写几行来”。

  莫道花残春寂寞

  隔宵新笋与檐齐

  事实上,赵清阁每届生日,老舍都千方百计设法赠送礼物给她,要么写信、要么写诗,衷心祝贺她。

  其中最为人传诵的,是赵清阁1960年56周岁生辰,老舍特地重抄他1942年前写于重庆的一首旧诗赠她:

  杜鹃峰下杜鹃啼,碧水东流月向西。

  莫道花残春寂寞,隔宵新笋与檐齐。

  诗味隽永,蕴含对赵清阁勖勉的殷殷之情。1961年,赵清阁57岁生日,老舍又题赠了一副对联给她:

  清流笛韵微添醉,

  翠阁花香勤著书。

  过去许多文字都提到赵清阁生前把老舍的这对联,悬挂在家里客厅中。但是,我于1982年间往上海探访赵清阁,客厅除了挂有徐悲鸿和傅抱石送给她的画外,我并没有发现这对联。难道是心思缜密的赵清阁,碍于我这个香港访客,把这对联收藏起来了?

  凡了解赵清阁的人,都知道她对外绝不提与老舍间的感情关系,人言可畏,她怕损害老舍的形象。

  老舍曾拟同赴东南亚定居

  关于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最得其形迹的,倒是来自牛汉的忆述。

  牛汉为编《新文学史料》找过赵清阁,希望她能写回忆录。在《我仍在苦苦跋涉:牛汉自述》一书中有如下文字:

  她在重庆时期和老舍在北碚公开同居,一起从事创作,共同署名。后来胡絜青得到消息,万里迢迢,辗转三个月到重庆拆散鸳鸯。胡絜青路过汉中时,我在西北大学的同学何庚去看望他们母子几个人。我在1943年、1944年间知道这个故事。我和方殷到上海见到赵清阁,问她能不能写点回忆录?赵清阁向我展示老舍1948年从美国写给她的一封信(原件):我在马尼拉买好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儿定居吧。赵清阁一辈子没有结婚,她写的回忆录给“史料”(作者注:牛汉时为《新文学史料》主编)发过,这封信没有发。

  我对老舍在马尼拉购房子有点不解,因那个年代,马尼拉并不是安居乐业的地方。据熟悉两人关系的史承钧教授说,赵清阁曾向他透露,老舍是要她去新加坡生活。

  但是,我对牛汉倒是了解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要出版《现代中国作家选集文丛》香港繁体版,曾与他有过交往。

  牛汉当时负责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文学编辑室,经常见面,他倒是一个做学问严谨的人。他写的关于赵清阁与老舍关系的文字,应是可靠的。

  风雨乱世中恋曲飘零

  可惜,赵清阁是一个外圆内方的人,刚强自重,以大局为重。她没听从老舍的提议,最终把感情野马释放出去,反而受到周恩来辗转之托,写信劝客居美国四年的老舍返国,使这段波澜起伏、热火亢奋的感情急转直下。

  返国后的老舍,因大环境使然,唯一的出路,只有面对现实,回归北京原来的家庭生活。而近在上海的赵清阁已知道他们俩的感情历程,自此将画上句号了。

  也许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重庆的时候,赵清阁已预卜到这一段感情的结局了。

  赵清阁在1947年写的短篇小说《落叶无限愁》,对他们俩这段感情的结局已作了预告。她写于1981年12月的《〈落叶〉小析》中有这样的描述:

  在这篇小说里,我塑造了两个我所熟稔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女主人公画家和男主人公教授。他们曾经同舟共事于抗日战争的风雨乱世,因此建立了患难友谊,并渐渐产生了爱情。但在大敌当前、爱国救亡第一的年月,他们的恋爱只能是含蓄的,隐讳的。他们仿佛沉湎于空中楼阁,不敢面对现实,因为现实充满了荆棘。直至抗战胜利,和平降临了,画家才首先考虑到无法回避的现实;她知道了对方是有妇之夫而且是有了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们不可能结合,也不适宜再这样默默地爱下去;于是她毅然决然地远走高飞,逃遁现实;她以为这便结束了他们的诗一般、梦一般的爱情,尽管很痛苦!

  不言而喻,小说的女主角──女画家不是别人,正是赵清阁自己,赵清阁读过上海美专,闲来也画画;至于那一位教授──有妇之夫,有了两个孩子的父亲,指的无疑是老舍。

  赵清阁在文章中谈到,这位教授曾购买了两张机票,准备与她海阔天空去旅行。但画家头脑很冷静,“与其将来大家痛苦,铸成悲剧,不如及早刹车,自己承担眼前的痛苦,成全他们的家庭”。

  这篇小说,写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婚外情,小说的结尾,正如篇名一样,最后“落叶”埋葬了这一份“诗一般、梦一般的爱情!”余绪袅袅,令人低回不已。赵清阁这篇小说,写于1947年。在此之前即1937年到1943年的不到六年间,她与老舍在重庆相聚,前者主编《弹花》文艺期刊,后者为主要是撰稿的作者。大时代把他们撮合一起,他们一块合作创作剧本,一起参加抗日文化活动,志趣一致,加上毗邻而居,终于擦出熊熊爱情火花,共同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美乐。

  直到1943年的秋天,老舍夫人胡絜青风闻到老舍有外遇的传言,决定携同三个孩子,举家辗转到了重庆与老舍一起。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赵清阁毅然引退。之后,她接受冰心的劝告,把全副心思放在写作上,包括改编《红楼梦》的话剧上。

  把爱和智慧献给艺术

  不管怎样,赵清阁在小说写成的三十多年后,那么费心力去解读,岂不是向世人表白她彰彰的心迹吗?

  此后她矢志“把爱和智慧献给艺术”,也是她一直奉行的宿愿。

  但是,情牵两地的坚韧之弦,任凭风吹雨打,从没有断裂过,即使藕断了,那一缕缕一丝丝仍然密密匝匝地苦苦地连系着。据赵清阁的好友韩秀说,老舍1966年逝世后,赵清阁每天“晨昏一炷香,遥祭三十年”。闻者无不为之动容。

(来源:羊城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