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级的学生在练习长笛
坊间热议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余晓玲
实习生 雷芙蓉
由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青少年优秀鼓管乐队展演上月在北京举行。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学生管乐队作为广东唯一的代表队参加了此次比赛及展演活动,并一举获得专业“银奖”、“最佳创作奖”和“优秀组织奖”。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在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每名学生都得至少会玩三门乐器,考核很严格,此外,校长和学校老师、行政人员都得跟着一起练。
考核严格,校长也得一起学
“我就坐在台上,孩子们要一个一个在我面前过,考核甚至比语文、数学、英语还要严格。”11月8日上午,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校长冯正华在办公室演奏了一段萨克斯,这也是他每天的“必修课”。冯正华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到高中毕业都没有接触过音乐,但现在他也会了几门乐器,包括萨克斯这种有难度的。
冯正华称,学校普及器乐进课堂,是本着对每一名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让每一名孩子都得到全面发展。学校从建校之初就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器乐教育,一年级至二年级开设竖笛课程,三年级至四年级开设葫芦丝课程,五年级至六年级开设长笛课程。至六年级毕业时,每名学生都至少学会三门乐器。每天下午上完第二节课,4点至4点15分这15分钟的时间,就是全校学生练习乐器的时间,学校为此专门开发了教材《暮韵》。
学生会的老师一定要会,老师会的行政干部也要会。每周三晚,是学校所有老师的音乐培训时间,授课者有的是学校的专业老师,有的是校外的专家。
“我对于乐器是零基础,刚开始学的时候还是很难的,和孩子们一样,每天坚持练。”学校副校长、语文老师孙道明告诉记者,他主要练习长笛,一个多月才入门,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吹奏的第一首曲子《走进新时代》,“当吹出来的是乐音而不是噪音的时候,就有点小小的幸福感了”。
虽然到学校之前也没怎么接触过器乐,但舞蹈老师的彭君君学习器乐起来还是容易多了。“竖笛和葫芦丝大约都只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关键是每天的练习,现在每天自己都会和学生一起练习。”
家长开心,省下几万培训费
8日中午12时,正值孩子们午饭时间,羊城晚报记者随机采访了两名学生。“我是三年级转学到松山湖实验小学的,一二年级开设的竖笛课程我没有学过,但是老师和同学会在课余时间教我。”五年级二班的樊星语还即兴给记者表演了葫芦丝。
五年级一班的冯鹤汀则告诉记者,自己最喜欢的就是“暮韵时间”了,因为每天下午上完第二节课时都特别困,只要一吹葫芦丝或者长笛,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学习效率也会提高。作为学生管乐队的成员,冯鹤汀也参加了上月在北京举行的首届中国青少年优秀鼓管乐队展演。谈到学习乐器的感受,两名学生都告诉记者,能上台表演展示,自己很自豪也很光荣。
“器乐进课堂,我们注重普及性和公平性。”冯正华告诉记者,平常只要有出校门表演的机会,他们都是整班的孩子出演。冯正华表示,其实学习与音乐、运动都是相通的,音乐能更好地促进孩子们的学习。
“如果学校能够系统地教这些器乐课程肯定很好啊,这样就不用花钱到外面去上培训班了。”儿子读小学四年级的家长秦先生告诉记者,他儿子在校外学习小提琴,一年下来培训得好几千元。松山湖实验小学的一名家长就曾对校长说,学校的器乐进课堂让他省下了几万元的培训费,且学校的器乐教学比校外培训机构的更系统更严格。
专家肯定,对学生成长很有益
11月11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大多数学校艺术体育教学边缘化的当下,这所学校的做法很值得肯定。熊丙奇向记者介绍,虽然在中小学教学大纲中对艺术教育有要求,但从全国各地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很大困难,有三个方面的原因:艺术老师匮乏;教学器材设施缺乏;学校面临的升学压力“迫使”学校将艺术体育教学边缘化。他说,其实从古到今,艺术体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展而言都是非常有用的。艺术能够让孩子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愉悦身心拓宽认知,体育可以增强孩子的体质和提高学习效率。
熊丙奇也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希望学校不仅将器乐作为一种技能教给孩子,更要注重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网友热议
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
别语·江南:欣赏,羡慕,在阳光下幸福的学生、家长、老师。
orler: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让乐器陶冶孩子的情操。
路边小草:如果考大学器乐也能加分就更好了!
(来源:羊城晚报)